苯并噻二唑和卟啉类给体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B34;TM914.4
【部分图文】:
图 1-1 有机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1.2.2 有机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 1-2 所示,有机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过程:(1)激子产生。在光照条件下,活性层(给体和/或受体)吸收光子能量后会使基态的电子被激发产生跃迁即形成激子。从前线轨道理论的角度来说,电子的这种跃迁是指电子从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向最低未占分子轨道(HOMO)跃迁。与无机太阳电池经过光照直接产生自由移动的电子和空穴的工作机理不同,由于有机太阳电池的活性层材料分子间作用力远小于无机半导体材料,且介电常数也很小(不大于 3),受光照产生的激子不会直接发生解离而是以受束缚的空穴-电子对形式存在[26]。有机活性层对太阳光吸收能力直接决定了激子的产量,因此从材料选择上来说,需要选用对太阳光吸收光谱范围宽,吸收系数大的材料制备活性层。
扩散到 D-A 界面发生解离是指电子会转移到受体的 LUMO 能级,而空穴仍然留在给的 HOMO 能级;而对于受体中产生的激子解离是指空穴会转移到给体的 HOMO 能,而电子会继续留在受体的 LUMO 能级上。一般来说,要求给体的 LUMO 和 HOMO级要大于受体相对应的能级(一般大于 0.3 eV),这样 D-A 产生的界面电势就会大于子的结合能,从而实现激子的顺利解离。(4)电荷传输与收集。由于阴极和阳极功函数的差异,会在电池内部形成内建电场,电子和空穴在这种内电场的作用下可分别沿着连续的受体和给体相形成的通道传输到相应的电极,被电极集后产生光伏效应。为了避免电荷和空穴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复合,需要活性层形成互网络结构的相分离,同时还要保证给体和受体材料都要有较高且平衡的迁移率。另外,了进一步提高电荷的传输要求阳极有较高的功函而阴极有较低的功函,这样才能形成够大的内建电场。同时要尽可能避免界面之间产生附加阻抗,需要活性层与电极之间成欧姆接触,以提高电荷收集效率[28]
图 1-3 OSCs 典型的 J-V 曲线示意图阳电池材料的发展历程类物是绿色植物构建叶绿素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科研工作者们就开始设计合成含有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广进;黄欢;;含苯并咪唑环的1,3,4-噻二唑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J];农药学学报;2017年04期
2 马成章;黄绍军;李超;;1,3,4-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3 刘玮炜;刘秀坚;殷龙;程峰昌;;1,3,4-噻二唑衍生物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6年10期
4 李文有;宋勇;陈宏博;杨文龙;徐晶;;新型1,3,4-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4年02期
5 郝琳;刘俊宝;陈建平;鲁源;;2-甲基-5,7-二氧代-1,3,4-噻二唑[3,2-a]并嘧啶及其衍生物的合成[J];化学试剂;2013年12期
6 王守信;左翔;范志金;张正财;张聚方;熊丽霞;付一峰;房震;吴青君;张友军;;1,2,3-噻二唑联1,3,4-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3年11期
7 詹秀环;常云霞;王子云;陈龙;;三种噻二唑衍生物对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8 李满林;魏太保;李荣华;尚冰冰;;1,3,4-噻二唑-2,5-二硫乙酰芳胺的合成及其抑菌性能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李红燕;缪颖;倪杨娟;郭海昌;;2-溴-1,3,4-噻二唑的合成[J];浙江化工;2009年02期
10 周艳芬;陈宏博;;1,3,4-噻二唑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剑霞;吡啶噻二唑为构筑基元的给受体型深红及近红外荧光分子的合成、表征与光电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曹先婷;构建含1,2,4-噻二唑骨架的新方法及抗菌等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3 汪磊;苯并噻二唑及四苯基乙烯类荧光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王守信;1,2,3-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D];天津大学;2011年
5 申小清;噻二唑类及羧酸类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关鹏;噻二唑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结构修饰与改造[D];山东大学;2014年
7 王储;基于受体苯并噻二唑、萘并噻二唑的有机荧光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光物理性质和电致发光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毛武涛;具诱导抗病活性的农药先导优化及生物活性[D];天津大学;2013年
9 涂国刚;1,3,4-噻二唑类氨肽酶N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安将;均三唑并噻二唑和均三唑并噻二嗪型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波谱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海燕;1,3,4—噻二唑衍生物和含氮杂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伟楠;新型噻二唑类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D];渤海大学;2019年
3 方海鹏;基于苯并噻二唑D-A型两类液晶化合物的合成、自组装及光电性质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4 祝蓓;苯并噻二唑和卟啉类给体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彭雄伟;偶氮噻二唑Polycatenar分子、四联噻吩两亲分子和三嗪楔形分子的设计、合成及自组装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6 马科;苯并噻二唑基四氮唑配合物的原位合成及其对pH等外部环境响应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7 刘海颖;基于1,3,4-噻二唑的二硫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8 方成;基于苯并噻二唑红光材料的光物理性质和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9 何文静;1,3,4-噻二唑类介离子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10 高佩丽;联二噻吩桥连苯并噻二唑聚合物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68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6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