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高温热泵与低温发电集成技术与装备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02:26
   在当今能源消耗量巨大的现状下,如果能够将余热能进行回收并且加以利用,不仅可以降低热排放,还能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余热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高温热泵和低温发电,但两种方式实现的功能以及需要的热源范围均不相同。单一的高温热泵和低温发电技术在利用过程中不能应对大范围的热源温度波动以及运行不连续,对于这样的现状,本文设计并提出一种双功能集成装置,建立低温发电和热泵的单体双功能机组,以设备一体化为出发点,从而实现能质调配。本文首先对集成技术的设备以及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换热器、螺杆机、永磁电机以及工质。分别对以上设备和工质进行理论分析,从高温热泵和低温发电的角度出发,对设备的换热性能,承压性能,发电量及做功能力等做出详细分析。对影响集成技术的因素上,分别从冷热源进出口水温或者蒸发器进口水温、冷凝器出口水温几个方面对机组的性能进行的理论研究分析。其次为保证集成技术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对核心部件20kW永磁电机进行正反转实验,利用另外一台37kW永磁电机与之相连,分别使20kW永磁电机作为电动机和发电机,并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该永磁电机的性能。本实验包含M1和M2两种模式。在M1模式下对基于蒸汽压缩式循环的热泵系统研究了冷凝温度对性能系数(COP)、制热量和压缩机耗功等参数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M1模式下提高能质为36℃时,最大制热量能达到30.22kW。在稳定运行的同时高温侧出水温度可以达到86℃,COP较高。而M2模式以有机朗肯循环(ORC)为理论循环,研究了该过程的等熵效率和发电效率等参数。结果表明:M2模式下最大发电量为3.74kW,发电效率4.58%。等熵效率在56%-81%之间,这为以后机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解决机组性能参数获取方式单一的问题,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机组性能进行预测,分别用BP神经网络对M1模式的COP、制热量和压缩机耗功作出预测,径向基神经网络对M2模式的发电量以及发电效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数据与实验数据相比误差较小,精度较高。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617
【部分图文】:

能源消耗,世界,总量,煤炭消耗


图 1-1 2000-2012 年能源消耗总量年鉴》显示,截止到 2012 年,世界产煤量大约为 78.64 亿吨,较.0%;全球对煤炭消耗量达到了 5328 百万吨标准煤,与 2011 年相比由此可见,煤炭和原油依然为化石能源消耗最多的两种能源。如

能源消耗,能源需求,清洁能源


图 1-2 能源消耗分布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能源需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尤其是清洁能源消费是工业能源消耗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能

光伏发电,光热,生物质能


图 1-3 光伏发电与光热发电(4)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形式储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也就是将生载体存储能量,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作为一种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治将;张学伟;;中高温热泵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现状[J];制冷;2017年01期

2 张雷;胡连营;;中高温热泵工质应用的现状与选择[J];节能;2010年01期

3 贺翔;;高温热泵技术的实证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20期

4 李永安;高温热泵机组通过鉴定[J];暖通空调;2002年05期

5 陈恒;张世程;孙鹏;杜振兴;;中高温热泵技术在工业余热回收中的应用[J];中外能源;2013年11期

6 高攀;赵力;;中高温热泵系统循环工质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6年01期

7 王继霄;王怀信;马利敏;;水-水中高温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J];节能技术;2006年03期

8 马利敏,王怀信,李海龙,刘方;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9 赵力,张启;循环工质的泄漏对于中高温热泵性能的影响[J];太阳能学报;2003年02期

10 郭涛;王怀信;;采用不同工质的中高温热泵理论循环特性[J];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利敏;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陈成敏;高温热泵技术及系统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陈妍;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王莹;高温热泵热扩容技术及其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璋翔;高温热泵与低温发电集成技术与装备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蔡荣昌;高温热泵介质循环性能研究及分子模型初探[D];天津大学;2018年

3 李巍;工业级复叠式高温热泵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4 孙利豪;新工质中高温水源热泵系统优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

5 王恒;高温热泵技术在石化企业余热利用中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6 王继霄;中高温热泵工质及系统优化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曹志勇;中高温热泵工质的循环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刘昭云;蒸汽压缩式中高温热泵系统性能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9 陈晨;中高温热泵自然工质的理论与实验循环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陈清莹;中高温热泵工质系统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5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75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a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