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共沉淀-微波烧成法制备及性能研究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131.11;TM912
【部分图文】: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负极材料中形成 LikCn化合物,与此同时,在外部电路中,补偿的回路迁移到负极材料中,以确保两电极上的电荷平衡。在充电完成后锂状态,负极材料处于富锂状态[41; 42]。同理,在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负极材料中脱嵌出来[43],并经由电解质穿过隔膜迁移回到正极材LixMyXz化合物,补偿的电子电荷则经由外部电路回到正极材料中,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机理[45]。其电极反应可以用式(1-1)、式(1-2)、(1-
尖晶石型锰酸锂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了两种烧结方法对 LiMn2O4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132]。工艺路线简捷的共沉淀法制备所需的锰酸锂前驱体,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LiNO3与 Mn(NO3)2的 50%wt 溶液共同溶于适量去离子水中; 50℃水浴搅拌下,向溶液中加入过量 1mol/L 的(NH4)2CO3溶液并使终保持在 8.5;所得悬浊液进行离心,并把沉淀物反复使用去离子水清洗,抽滤,箱中干燥;所得干燥物在玛瑙/石英研钵中进行充分均匀研磨,所得粉体分为两工作站进行烧结,一份置于传统马弗炉进行烧结,即可得到锰酸锂粉锂(LMO)的制备流程如图 3-1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晓清;汶晓勇;伍璇;;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性能的检测与分析[J];电源技术;2015年08期
2 范亮;卢惠民;孙泽高;;浅谈汽车动力电池现状与发展[J];新材料产业;2014年10期
3 闫金定;;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分析[J];航空学报;2014年10期
4 王福鸾;杜军;裴金海;;全球锂电池市场状况和应用发展综述[J];电源技术;2014年03期
5 孙凤坤;邢泽炳;;微波技术原理及其发展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06期
6 李凌云;任斌;;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现状及国内外应用情况[J];电源技术;2013年05期
7 彭佳悦;祖晨曦;李泓;;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Ⅰ)——化学储能电池理论能量密度的估算[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1期
8 鲍瑞;易健宏;彭元东;张浩泽;李爱坤;;微波烧结超细WC-8Co硬质合金中的脱碳及其改进(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2年04期
9 贾恒义;;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与应用[J];电源技术;2011年07期
10 华美;赖彩娥;刘慧勇;;载体转移工艺制备TiO_2包覆的LiMn_2O_4[J];电池;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雁南;固相烧结法合成尖晶石型LiMn_2O_4正极材料反应机理及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2 叶佳娜;锂电子电池过充电和过放电条件下热失控(失效)特性及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邱松;过渡金属氧化物/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D];山东大学;2016年
4 杜江勇;锂离子电池富锂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卢星河;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熊焕明;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电解质[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利佳;柔性基M_3O_4(M=Fe、C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7年
2 张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3 冯颖;非化学计量比磷酸铁锂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4 井二宝;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5 张鹏飞;钛酸锂纳米片的制备与改性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6 黄嘉怡;一氧化硅复合氧化石墨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张顺;微波固相法合成Fe-Mn-Co-Cu体系红外辐射材料[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8 杜红超;电池贴标系统运动控制与视觉检测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李孟愈;3D纳米结构铜集流体上锗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姜玉叶;矿用锂离子电池状态监测与寿命预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9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7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