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苯并二噻吩和苯并二噻吩二酮的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33.5;TM914.4
【部分图文】:
合物太阳能电池简介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与此同时,对能源资目前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煤和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不同时人们需要通过开发其他的能源如核能,生物能和太阳能等求。而太阳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并有取之,是绿色的可再生能源。很早以前科研人员用无机的单晶硅,池,并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率。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成程中造成的污染较大,科研人员慢慢的将目光转移到易制备且池上。其中有机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质量轻,可用溶液加上进行卷对卷打印生产等优点,具有非常好的实际应用的潜能
苯溶剂做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效率已达到 13.2%[37]。一些电池的,开发了刮涂和卷对卷打印等工艺[89-90]。光伏材料的发展和电池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拥有很大的实际应用潜能。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的原理物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的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性层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后,形成了激子;子扩散到活性层中给受体的界面;界面处,给体将激子中的电子转移到受体;同样,受体将激子,实现了激子的分离;离后的空穴和电子分别沿给体和受体向正负电极进行传输,分,从而产生光电流和光电压。
图 1.5 常规 PSCs 的器件结构图,从左至右分别是正向、反向、双层异质结和叠层器件结构1.2.3 退火处理退火分为溶剂退火和热退火。一般来说,热退火处理是在超过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下,给体或受体会产生热诱导在共混膜发生形态和结晶的改变[25,26]。如图 1.6 示,活性层在不同温度下相同的退火时间处理之后,其内部的结晶性变化明显,在110oC 热退火十分钟之后得到了最好的 PCE[33]。2017 年,李永舫等将 H11:IDIC 的活性层进行 120oC 退火 10 min 处理,效率由 5.37%上升到 9.73%[28]。2017 年,曹镛将基于 PTzBI-Si:N2200 的活性层进行 130oC 退火 10 min 的处理,获得了 10.10%的PCE[135],这是当时全聚体系获得的最高效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栋一,曹维孝,冯新德;含氮给体引发剂的结构效应[J];科学通报;1989年01期
2 任静琨;刘伟鹏;李战峰;孙钦军;王华;史方;郝玉英;;新型三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7年17期
3 鲁延红;耿志远;;双给体染料影响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4 赵蔡斌;王占领;周科;葛红光;张强;靳玲侠;王文亮;尹世伟;;基于苯并二噻吩和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聚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光伏性质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6年03期
5 李在房;彭强;和平;王艳玲;侯秋飞;李本林;田文晶;;可溶液加工给体-受体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2年05期
6 刘勇涛;张洪涛;孙延娜;万相见;陈永胜;;己基取代噻吩为桥的“受体-给体-受体”型小分子作为非富勒烯太阳电池受体的研究(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7年01期
7 陈艳;李欣;密保秀;高志强;;基于磷光材料的低给体比例有机太阳能电池[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7期
8 羊彦衡;王文韵;;金属卟吩的给体性质[J];物理化学学报;1985年06期
9 任驹;郑建邦;赵建林;;给体-受体型有机太阳电池光敏层的优化设计[J];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10 庞来兴;;氢给体—抑制UV自由基聚合氧阻聚[J];涂料技术与文摘;201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凡群平;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结构修饰与器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陈红余;ET类正组元导电分子晶体及相关负离子工程[D];山东大学;2006年
3 赖天奇;卟啉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4 刘欣;有机小分子给体和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淼淼;高效率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器件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6年
6 Shamsa Bibi;含硫小分子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分子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汲长艳;吡咯并吡咯二酮和苯骈三氮唑类小分子光伏给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质[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8 阚媛媛;醇溶性阴极界面聚合物和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李双宝;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含硫杂环类给体材料在给/受体界面处电荷转移性质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10 王历平;含烯键和炔键的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新型九元并苯给体单元活性材料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2 汪倩;基于并噻吩聚合物给体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3 杨夺;三苯胺—共轭桥—绕丹宁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4 叶陈男;基于苯并二噻吩为核的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器件表征[D];苏州大学;2018年
5 徐卓;基于苯并二噻吩和苯并二噻吩二酮的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6 余盼盼;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7 曾祥花;基于噻吩—氟苯非对称单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8 安永康;基于两种结构类型的宽带隙给体材料及其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D];南昌大学;2018年
9 钟舒婷;采用多种侧链修饰的新型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10 邓科;卟啉类小分子给体、受体和界面材料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0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80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