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的研究
【学位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469.72;TM341
【部分图文】:
混合动力的能源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都已经具有小批量制造的技术能力,此外纯动汽车在很多企业已经进入了大批量生产的阶段。目前,我国在电动汽车的电池和动机的研发方面,早就和世界先进技术水准逐渐缩小了差距,有一部分技术处于了头羊的地位。比如,深圳某电动汽车研制科技公司的锂离子电池续航力能够接近总程 300 多公里,车辆运行时速高达 115 公里每小时,同时也降低了对电池成本的开。还有我国政府对稀土永磁电机的开发是非常的激励,加之我国在此资源上独有的地优势,使得更多稀土材料制作的 PMSM 转子被广泛运用到电动汽车上。对于本题所研究的给电动汽车提供直接驱动力的永磁同步电机来说,更是降低了产业化的动汽车造价。在电控方面,我国企业研发起步比较晚,很多技术会之后于西方发达家,如在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上,特别是高端产品 IGBT 管件的研发能力。根据相关料显示,在 2013 年,由于如图 1.1 所示新型电动汽车的发展,每年减少了七万多的成品油的消耗,同时削减了 15 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在我国发展电动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动汽车的发展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15]。
量控制策略和开环恒压频比控制策略[23]。3.1 开怀恒压频比开环恒压频比的控制方式满足了绝大多数复杂现场环境下对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的要求,并且使用便利,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开环控制策略,省去了通过位置器和速度传感器来获取电动机转子的位置和旋转速度。对于控制现场运用开环恒比控制策略,在基频以下的运转过程中,能够维持 PMSM 内部气隙磁稳定不变转矩大小不变的状态下,可以使 PMSM 的转差率维持在恒定区间内,也就使电获得了比较硬的机械特性,实现良好的调速性能。缺点是,如果电源提供的频率低,就会需要提供电压补偿的办法,使电动机依然获得较大的带载转矩;在基频调速时,随着频率的不断提升增大,电源电压却不会增加到比额定电压大,最多以保持两者相等,故将促使电源频率和电动机产生的磁通出现反比下降的趋势,流电动机弱磁升速的控制方式类似,此种模式的调速方式称为恒功率调速。恒压控制策略的原理如图 1.2 所示。
图 1.3 直接转矩控制Fig. 1.3 Direct torque control定向的矢量控制电动机的内部构造可知,测量得到的转子磁通位置即为转检测到转子转动的实际位置,来获取同步旋转坐标轴 轴电压源逆变器输出的三相定子的合成的电流矢量和 轴重控制策略[31]。 控制策略的实现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转速环以及电流环均为双闭环控[32]。下面以转速和电流双例,如下图 1.4 所示为它的控制原理图。dq 0di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大伟;朱明刚;郑立允;李卫;;稀土永磁材料在永磁电机中的应用[J];微特电机;2015年04期
2 张晓佳;刘陈石;陈子晃;;基于Cruise的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选型仿真应用[J];机电技术;2015年01期
3 徐福金;;电动汽车技术新进展探析[J];硅谷;2015年02期
4 贾鹏;郑喜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01期
5 张志伟;常士林;张春雨;李泓杨;;浅析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J];电子世界;2014年18期
6 范思广;;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1年08期
7 张文亮;武斌;李武峰;来小康;;我国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及能源供给模式的探讨[J];电网技术;2009年04期
8 王秉刚;;中国清洁汽车行动的成就与展望[J];汽车工程;2005年06期
9 翁力,韩林,赵荣祥,包辉;空间矢量脉冲调制(SVPWM)扇区过渡的分析研究[J];机电工程;2003年03期
10 张智文,申金升,李佩珩;城市交通的社会成本与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199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全信;永磁同步电机控制与测试系统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罗青松;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SVM-DTC系统滑模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3 王帅;混合式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李艺;Quasi-Z源逆变器的混合调制控制及其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唐瑞;AGV专用交流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靳运莘;多电机协调控制与容错策略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纪玉亮;基于矢量控制的B12电动汽车PMSM驱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8 伍倩倩;永磁同步电机低速转矩脉动抑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肖春燕;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的研究及其实现[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91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9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