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及三元电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2-11 13:22
在化学类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驱动下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磷酸铁锂(LFP)和三元镍钴锰酸锂材料(NCM)是目前锂离子电池应用最多的正极材料。两种材料制备的电池各有特点:例如,磷酸铁锂电池具有循环寿命长、成本低及安全性好,但是能量密度也相对偏低;而三元电池能量密度较高,但是循环和安全性差于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也相对较高。由于这两种电池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们的应用领域不同。对两种锂离子电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述,综合分析表明短时间内两种电池将并行发展,不会出现一种电池完全取代另一种的情况。
【文章来源】:电源技术. 2020年09期 第1383-1386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图3?不同Ni含霣三元材料的容霣、循环及热稳定性关系??会使得三元电池产气严重,影响其循环性能、安全性能等;第??5??6??
行紐。??1.3.3功率性能??磷酸铁锂材料Li+的活化能只有0.3?0.5?eV,导致其U*??扩散系数在10—15?10—12?cm%数量级极低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导致了?LFP功率性能不佳。而三元材料的M??扩散系数约为1(T12?KT1。cm2/s[Ifrl7i,并且电子电导率高,因此??3?元电池具有更好的功率性能。??1.3.4温度适用性??受磷酸铁锂材料较低的电子电导率与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导致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性能较差。磷酸铁锂电池-2(TC放??图1?磷酸铁裡材料的结构模型图h??全性能,BP使在高温下仍可保持较稳定的结构,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安全可靠,甚至在电池出现变形损坏时也不会出现冒烟、??起火等安全事故。另一方面,磷酸铁锂原料资源较为丰富,极??大地降低了材料及电池的使用成本,同时由于铁磷元素对环??境友好,磷酸铁锂材料及电池对环境无污染。但是,LiFeP04材??料的结构特性决定材料具有较低的离子和电子电导率,而且??随着温度降低,电子转移阻抗和电荷迁移阻抗均迅速増加,导??致其电池低温性能较差。??1.2三元材料及电池??自2001年,LiCNtfo^MnmPXx^W)材料被首次报道??之后,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为减少Co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国内外已开展了三元材料低Co甚至无Co化的研究,此??类材料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正极材料[9]。??Li?n)〇2与LiCo02结构有相似之处。以??NCM111型三元材料为例,其中Li+位于结构中3a位置,Ni、??Mn、Co随机分布在3b的位置,晶格氧占据6c位置[图2(a)]。??其中过渡金属层结构由Ni、Mn
和电荷迁移阻抗均迅速増加,导??致其电池低温性能较差。??1.2三元材料及电池??自2001年,LiCNtfo^MnmPXx^W)材料被首次报道??之后,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为减少Co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国内外已开展了三元材料低Co甚至无Co化的研究,此??类材料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正极材料[9]。??Li?n)〇2与LiCo02结构有相似之处。以??NCM111型三元材料为例,其中Li+位于结构中3a位置,Ni、??Mn、Co随机分布在3b的位置,晶格氧占据6c位置[图2(a)]。??其中过渡金属层结构由Ni、Mn、Co组成,且由6个晶格氧包围??形成MC^MzNkCo或Mn)八面体结构,而锂离子嵌人M06层??之间?。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M06层间结构中脱嵌,参??与电化学反应的电对分别为NP/Ni'NP/Ni4—和Co^VCo4?,??而Ma元素为电化学惰性,不贡献电化学容量。??图2?不存在Li/Ni混排⑻和存在Li/Ni混排(b)的三元材料的结构图??按Ni含量比例可将三元材料和电池分为常规型和高键??型。随着Ni含量的提高,可脱嵌锂增加,材料容量及电池能量??密度提高(图3)?,因此高镍型三元材料和电池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并充满挑战。首先,由于NP半径(0.069?nm;)与Li+半径??(0.076?非常接近,随着Ni含量提高,高镍三元材料在高温??烧结制备时产生Li/Ni混排[图2(b)]概率急剧加大,而进入??M06层的锂脱嵌较为困难,阻碍Li+传输能力,导致比容量降??低及循环性能降低并很难逆转;其次,随着Ni含量的提高,材??料中NP的比例也随之提高,而NP非常不稳定,暴露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进展[J]. 杜光超,郑莉莉,张志超,冯燕,王栋,戴作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03)
[2]我国电网侧典型兆瓦级大型储能电站概况综述[J]. 李建林,徐少华,靳文涛.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17(13)
[3]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储能技术展望[J]. 李建林,田立亭,来小康.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5(23)
[4]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 邹邦坤,丁楚雄,陈春华. 中国科学:化学. 2014(07)
本文编号:2910601
【文章来源】:电源技术. 2020年09期 第1383-1386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图3?不同Ni含霣三元材料的容霣、循环及热稳定性关系??会使得三元电池产气严重,影响其循环性能、安全性能等;第??5??6??
行紐。??1.3.3功率性能??磷酸铁锂材料Li+的活化能只有0.3?0.5?eV,导致其U*??扩散系数在10—15?10—12?cm%数量级极低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导致了?LFP功率性能不佳。而三元材料的M??扩散系数约为1(T12?KT1。cm2/s[Ifrl7i,并且电子电导率高,因此??3?元电池具有更好的功率性能。??1.3.4温度适用性??受磷酸铁锂材料较低的电子电导率与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导致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性能较差。磷酸铁锂电池-2(TC放??图1?磷酸铁裡材料的结构模型图h??全性能,BP使在高温下仍可保持较稳定的结构,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安全可靠,甚至在电池出现变形损坏时也不会出现冒烟、??起火等安全事故。另一方面,磷酸铁锂原料资源较为丰富,极??大地降低了材料及电池的使用成本,同时由于铁磷元素对环??境友好,磷酸铁锂材料及电池对环境无污染。但是,LiFeP04材??料的结构特性决定材料具有较低的离子和电子电导率,而且??随着温度降低,电子转移阻抗和电荷迁移阻抗均迅速増加,导??致其电池低温性能较差。??1.2三元材料及电池??自2001年,LiCNtfo^MnmPXx^W)材料被首次报道??之后,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为减少Co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国内外已开展了三元材料低Co甚至无Co化的研究,此??类材料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正极材料[9]。??Li?n)〇2与LiCo02结构有相似之处。以??NCM111型三元材料为例,其中Li+位于结构中3a位置,Ni、??Mn、Co随机分布在3b的位置,晶格氧占据6c位置[图2(a)]。??其中过渡金属层结构由Ni、Mn
和电荷迁移阻抗均迅速増加,导??致其电池低温性能较差。??1.2三元材料及电池??自2001年,LiCNtfo^MnmPXx^W)材料被首次报道??之后,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为减少Co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国内外已开展了三元材料低Co甚至无Co化的研究,此??类材料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正极材料[9]。??Li?n)〇2与LiCo02结构有相似之处。以??NCM111型三元材料为例,其中Li+位于结构中3a位置,Ni、??Mn、Co随机分布在3b的位置,晶格氧占据6c位置[图2(a)]。??其中过渡金属层结构由Ni、Mn、Co组成,且由6个晶格氧包围??形成MC^MzNkCo或Mn)八面体结构,而锂离子嵌人M06层??之间?。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M06层间结构中脱嵌,参??与电化学反应的电对分别为NP/Ni'NP/Ni4—和Co^VCo4?,??而Ma元素为电化学惰性,不贡献电化学容量。??图2?不存在Li/Ni混排⑻和存在Li/Ni混排(b)的三元材料的结构图??按Ni含量比例可将三元材料和电池分为常规型和高键??型。随着Ni含量的提高,可脱嵌锂增加,材料容量及电池能量??密度提高(图3)?,因此高镍型三元材料和电池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并充满挑战。首先,由于NP半径(0.069?nm;)与Li+半径??(0.076?非常接近,随着Ni含量提高,高镍三元材料在高温??烧结制备时产生Li/Ni混排[图2(b)]概率急剧加大,而进入??M06层的锂脱嵌较为困难,阻碍Li+传输能力,导致比容量降??低及循环性能降低并很难逆转;其次,随着Ni含量的提高,材??料中NP的比例也随之提高,而NP非常不稳定,暴露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进展[J]. 杜光超,郑莉莉,张志超,冯燕,王栋,戴作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03)
[2]我国电网侧典型兆瓦级大型储能电站概况综述[J]. 李建林,徐少华,靳文涛.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17(13)
[3]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储能技术展望[J]. 李建林,田立亭,来小康.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5(23)
[4]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 邹邦坤,丁楚雄,陈春华. 中国科学:化学. 2014(07)
本文编号:2910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91060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