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湿式冷却塔宏观预测耦合模型及其热力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8 03:39
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喷淋区与填料区的湿式冷却塔性能预测模型,通过对喷淋区和填料区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将两个区域耦合求解,从而计算出最终的出口参数,分析在不同入口空气相对湿度下液滴初始直径和液滴初始速度对冷却塔换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模型的结果相比于忽略喷淋区和雨区的模型更接近实验结果,预测误差最大可减少1.51%;降低入口空气相对湿度、减少液滴初始直径可以强化换热,冷却水出口温度降低,而初始液滴速度对冷却水出口温度的影响则可忽略不计。
【文章来源】:热能动力工程. 2020,35(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冷却塔建立坐标示意图
为验证填料模型及求解算法的正确性,基于填料层控制方程(11)~(16),选择文献[30-31]中的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所计算冷却水出口温度、空气出口干球温度及空气出口含湿量误差百分比在5%内,认为填料区模型准确。2.2 喷淋区模型验证
图3为不同初始液滴直径条件下,冷却水出口温度随入口相对湿度变化曲线。由图可知,出口水温随入口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入口湿度增加,气液间含湿量差值减少,传热质量减少,从而蒸发换热降低,出口水温升高。在同一入口湿度下,出口水温随液滴初始直径的增加而升高,且升高速度逐渐减缓,如图4所示。这是由于随着液滴初始直径的增加,气液间换热面积减小,并且减小速率随着液滴半径的增加而降低,从而使换热量降低,出口水温升高。3.3 液滴初始速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热力性能研究[J]. 宋嘉梁,阮圣奇,陈永东,吴晓红,李翔. 流体机械. 2019(03)
[2]基于遗传算法的冷却塔管式配水系统优化设计计算研究[J]. 王丰,吉庆丰,王东海,周领.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6)
[3]湿式冷却塔热力性能数值分析[J]. 周兰欣,蒋波,叶云飞.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4]不同高度淋水填料的热力及阻力性能试验[J]. 胡三季,陈玉玲,刘廷祥,唐发.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5(01)
硕士论文
[1]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性能评价及环境侧风影响的试验研究[D]. 程艳花.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4200
【文章来源】:热能动力工程. 2020,35(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冷却塔建立坐标示意图
为验证填料模型及求解算法的正确性,基于填料层控制方程(11)~(16),选择文献[30-31]中的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所计算冷却水出口温度、空气出口干球温度及空气出口含湿量误差百分比在5%内,认为填料区模型准确。2.2 喷淋区模型验证
图3为不同初始液滴直径条件下,冷却水出口温度随入口相对湿度变化曲线。由图可知,出口水温随入口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入口湿度增加,气液间含湿量差值减少,传热质量减少,从而蒸发换热降低,出口水温升高。在同一入口湿度下,出口水温随液滴初始直径的增加而升高,且升高速度逐渐减缓,如图4所示。这是由于随着液滴初始直径的增加,气液间换热面积减小,并且减小速率随着液滴半径的增加而降低,从而使换热量降低,出口水温升高。3.3 液滴初始速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热力性能研究[J]. 宋嘉梁,阮圣奇,陈永东,吴晓红,李翔. 流体机械. 2019(03)
[2]基于遗传算法的冷却塔管式配水系统优化设计计算研究[J]. 王丰,吉庆丰,王东海,周领.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6)
[3]湿式冷却塔热力性能数值分析[J]. 周兰欣,蒋波,叶云飞.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4]不同高度淋水填料的热力及阻力性能试验[J]. 胡三季,陈玉玲,刘廷祥,唐发.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5(01)
硕士论文
[1]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性能评价及环境侧风影响的试验研究[D]. 程艳花.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4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98420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