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无铁磁基带高温超导电缆模型交流损耗测量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8 08:11

  本文关键词:无铁磁基带高温超导电缆模型交流损耗测量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材料科学、制冷技术等多方面的快速发展,超导技术尤其是高温超导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超导电力应用包括超导限流器、超导输电电缆、超导电机等多种新型电力设备,其相较于传统电力设备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单根超导带材临界电流限制,在应用过程中通常是多根超导带材共同使用,以提高载流、传输功率能力,高温超导电缆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超导电缆在传输电能过程中产生交流损耗,这将极大地影响其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如何准确测量超导电缆的交流损耗、确定配套制冷系统的容量以及研究电缆中超导带材间磁场的影响,减小整体交流损耗是超导电缆实际应用和运行的必要条件。本课题将从实验测量和仿真分析两个角度共同研究超导电缆交流损耗。文章首先制作五边形单层超导电缆模型,测量其每周期交流损耗,测量值与单根损耗比较,分析损耗变化情况。与此同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搭建仿真模型,数值计算交流损耗,与实验值相比较,验证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课题测量并仿真在有直流偏置下的超导电缆的交流损耗,分析直流偏置对电缆交流损耗影响。之后,完成五边形双层超导电缆模型,研究层间磁场对整体交流损耗的影响以及损耗变化趋势。同时,对双层超导电缆在传输含有直流偏置电流的损耗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课题还将对双层十边形的超导电缆交流损耗进行研究,分析层间电流分布、电缆带材间距及层间距离对电缆损耗的影响。实验测量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课题搭建的数值仿真模型与测量结果相一致,能够准确有效地指导实验模型的结构设计以达到减小交流损耗的目的:对于五边形单层电缆而言,其交流损耗较单根带材交流损耗有所减少;对于多层结构电缆,减小同一层带材间隙以及增大层间距离可以有效减小整体损耗。本课题的结论将为超导电缆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以实现性能和成本的最优化。
【关键词】:高温超导电缆 交流损耗 直流偏置 有限元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249.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超导技术简介12-17
  • 1.1.1 超导体电磁特性12-15
  • 1.1.2 第一类和第二类超导体15-16
  • 1.1.3 高温超导体16-17
  • 1.2 超导交流损耗基本特性17-19
  • 1.2.1 超导交流损耗分类及特性17-18
  • 1.2.2 交流损耗理论研究公式18-19
  • 1.3 高温超导电缆19-24
  • 1.3.1 高温超导电缆简介19-22
  • 1.3.2 高温超导电缆发展及现状22-24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24-26
  • 第二章 高温超导交流损耗仿真及实验方法26-40
  • 2.1 超导宏观模型26-29
  • 2.1.1 Bean模型26-27
  • 2.1.2 Kim模型27-29
  • 2.1.3 E-J指数模型29
  • 2.2 基于有限元方法仿真超导模型29-33
  • 2.2.1 仿真软件介绍30
  • 2.2.2 超导模型仿真H方程式30-31
  • 2.2.3 超导交流损耗计算基础仿真模型建立31-33
  • 2.3 超导交流损耗测量系统33-38
  • 2.3.1 测量方法介绍33-34
  • 2.3.2 交流损耗测量系统34-38
  • 2.4 本章小结38-40
  • 第三章 YBCO高温超导电缆模型交流损耗40-58
  • 3.1 五边形单层超导电缆模型交流损耗40-47
  • 3.1.1 实验测量交流损耗41-44
  • 3.1.2 仿真模型搭建44-45
  • 3.1.3 实验值与仿真值比较及结果讨论45-47
  • 3.2 五边形双层超导电缆模型交流损耗47-53
  • 3.2.1 实验测量交流损耗48-51
  • 3.2.2 实验测量值与仿真值比较及结果讨论51-53
  • 3.3 直流偏置下的单、双层电缆损耗53-57
  • 3.3.1 直流偏置下的单、双层电缆损耗测量53-55
  • 3.3.2 仿真模型及结果对比55-57
  • 3.4 本章小结57-58
  • 第四章 BSCCO高温超导电缆模型交流损耗58-69
  • 4.1 十边形双层电缆仿真模型搭建58-62
  • 4.2 不同层间电流分布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62-64
  • 4.3 双层超导电缆交流损耗影响因素64-68
  • 4.3.1 层间距离64-65
  • 4.3.2 带材间距65-66
  • 4.3.3 层间电流分布66-68
  • 4.4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9-71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69-70
  • 5.2 后续研究工作70-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77-80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美潮;我国研制的两根高温超导电缆[J];电工技术杂志;2001年05期

2 顾福民;我国研制出6米长液氮高温超导电缆[J];深冷技术;2001年01期

3 ;日本将进行高温超导电缆线系统通电实验[J];新材料产业;2001年01期

4 应启良,黄崇祺,魏东;高温超导电缆在城市地下输电系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2003年S1期

5 应启良,黄崇祺,魏东;高温超导电缆在城市地下输电系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电线电缆;2003年05期

6 刘航;我国第一套高温超导电缆系统组装及调试试验胜利完成[J];新材料产业;2003年07期

7 陶亭;高温超导电缆应用前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新材料产业;2003年08期

8 ;高温超导电缆付之工程实用[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3年02期

9 信赢,侯波;21世纪电力传输新材料高温超导电缆综述与展望[J];电线电缆;2004年01期

10 ;日本制造出世界最长的高温超导电缆[J];稀有金属;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建勋;张俊莲;;高温超导电缆伏安特性测试技术[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侯波;廖泽龙;韩征和;肖鹏;O@蜀明;信赢;刘庆;毕延芳;;35kV/2kA高温超导电缆系统的研制及测试[A];2007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林里能;马智刚;;关于解决覆冰问题的一些探讨[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高温超导电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唐若磊;中国首条高温超导电缆系统并网 云电英纳欲唤醒百亿沉睡市场[N];机电商报;2004年

3 吴美朝;新型高温超导电缆研制成功[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4 高兰;高温超导电缆将向产业化发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5 夏明;高温超导电缆展开全球竞争[N];中国贸易报;2007年

6 记者  李大庆;75米高温超导电缆完成实用化研究[N];科技日报;2006年

7 于卓;我国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系统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3年

8 李志宏;高温超导的领跑人[N];科技日报;2004年

9 任彩珍;我国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系统研制成功[N];甘肃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木刃;高温超导电缆:未来电能干线[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军;高温超导电缆保护理论与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磊;高温超导电缆监测与保护系统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宁政;高温超导电缆监测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4年

3 赵丽娜;高温超导电缆交流损耗热测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吴春燕;基于高温超导电缆终端的应力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孙秋爽;高温超导电缆终端应力锥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6 鞠鹏;35kV/1kA冷绝缘高温超导电缆交流损耗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刘常军;高温超导电缆短路热力学动态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8 高兴军;光纤传感技术在高温超导电缆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许经纬;无铁磁基带高温超导电缆模型交流损耗测量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张蕴楠;百米级冷绝缘高温超导电缆制冷系统的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无铁磁基带高温超导电缆模型交流损耗测量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314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0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