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套利用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冷电联供系统,是由有机朗肯循环(ORC)与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制冷系统组成,热流体首先驱动ORC发电系统,然后驱动两级吸附式制冷机。该冷电联供系统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地热以及工厂废热的利用,这两种情况下热流体往往是需要回流到地下或者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因而较高的排放温度将影响到热量的利用效率。该冷电联供系统能有效地降低热流体的排放温度,从而实现热量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热量的利用效率。该冷电联供系统是以输出冷量为主,输出电量为辅,输出电量主要用于补给系统自身的耗电,目的是实现系统耗电的自给自足。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构建了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冷电联供系统,由传统小型有机朗肯循环与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式制冷系统组成。对于发电部分建立了传统小型ORC系统的热力学和传热模型,并搭建了压缩空气推动的涡旋式膨胀机旋转做功的测试台。测试结果表明,膨胀机进口压力从0.5 MPa增加到1.0 MPa,膨胀机等熵效率在0.62-0.7之间波动,发电量从70 W增加到300 W。依据实验所得到的等熵效率建立了ORC系统模型,利用MATLAB编程,模拟了在采用制冷剂工质R245fa条件下的性能。模拟结果表明,热源温度为105℃时,蒸发压力从0.5MPa增加到1MPa时,系统的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都随着蒸发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范围分别是4.36%-6.57%、19.2%-28.8%;回热器能够轻微地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及火用效率。对于制冷部分,选择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制冷系统与ORC系统相匹配。依据先前实验测试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制冷工质对的吸附性能数据及建立的两级吸附制冷机组的数学模型,模拟了不同热源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当热源温度从70℃增加到90℃,蒸发温度为5℃时,系统的COP基本维持在26%左右,系统火用效率从20.1%降低到了14.2%。基于对发电部分和制冷部分的分析,冷电联供系统在实现冷电联供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热流体的排放温度,提高整个系统的热量火用效率。(2)搭建了一台小型有机朗肯循环的实验系统,研究了热源温度在105℃时系统的性能,同时基于课题组先前搭建的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制冷系统,测试了蒸发温度为-10℃,热源温度从75℃增加到90℃时系统的制冷量。实验结果显示:膨胀机进口压力为0.61mpa时,系统的最大能量效率和最大火用效率分别是3.2%和16.9%,此时膨胀机的等熵效率为0.553,系统的最大输出功为151w;实验研究发现,当回热器处于工作模式,膨胀机排气在回热器中发生了部分冷凝,膨胀机出口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导致了性能的恶化,回热器不仅不能够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反而恶化了系统的性能。对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冷冻机组的测试结果显示:热源温度为90℃,蒸发温度为-10℃时,系统的制冷量和cop分别是1.29kw与17.6%。基于对orc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orc系统中的工质泵的效率比较低,系统工质泵的耗电极大地抵消了系统自身的发电量,导致了orc系统净输出电量比较小。本文研发小型orc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补给冷电联供系统自身的耗电,而实验结果显示小型orc系统补给电量的较小。因此使用传统小型orc系统作为低品位驱动冷电联供系统的发电部分是不理想的,于是提高orc系统的净发电量,对于该冷电联供循环是十分关键。(3)针对传统小型orc系统中工质泵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套无泵orc系统,相比与传统orc系统,减少了高压工质泵这一部件,系统更加简单,成本更低,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本文建立了无泵orc系统的热力学模型,详细阐述了无泵orc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进行了热力学模拟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新型无泵orc系统是一种间歇的工作过程,分为预热阶段及膨胀机输出功阶段,系统只在第二个阶段输出功;理论计算得,当热源温度是95℃,系统平均输出功及能量效率分别是375w、5.87%;实验结果显示,热源温度为95℃时,系统最大输出的轴功为361.0w,平均输出功为155.8w。尽管无泵orc系统中三个切换阀门也会消耗电量,降低系统净输出的电量,但是阀门耗电只发生在切换的时候,切换时间非常短,实现了系统较大的净输出功,因此无泵orc系统可以补给冷电联供系统的耗电。(4)基于小型无泵ORC系统的优势及可行性,重新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利用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冷电联供系统,由无泵ORC系统和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制冷机组成,热流体首先驱动无泵ORC发电系统,然后驱动两级吸附式制冷机;新型冷电联供系统是以输出冷量为主,输出电量主要用于补给冷电联供系统自身的耗电;热源温度从80℃增加到95℃,新型冷电联供系统的热量火用效率是两级吸附制冷机组的2倍,是无泵ORC系统的4倍。(5)对新型冷电联供系统进行了优化,将无泵ORC发电系统与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制冷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整个冷电联供系统的小型化;系统运行由PLC控制系统完成,实现系统运行的自动化;使用时只需给系统通入热水和冷却水,系统便不断的输出冷量,电量主要用于补给系统自身的耗电。
【关键词】:冷电联供 有机朗肯循环 无泵有机朗肯循环 涡旋式膨胀机 两级吸附式制冷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657;TM61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符号说明12-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3-14
- 1.1.1 背景与意义13
- 1.1.2 应用效果初步分析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2.1 有机朗肯循环14-16
- 1.2.2 吸附制冷技术16-17
- 1.2.3 冷电联供系统性能研究17-18
- 1.3 本文主要工作18-19
- 第二章 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构建与性能分析19-35
- 2.1 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构建19-20
- 2.2 小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模拟20-30
- 2.2.1 涡旋式膨胀机的性能测试实验台21-25
- 2.2.2 涡旋膨胀机的数学模型25-26
- 2.2.3 蒸发器、冷凝器及回热器模型26-27
- 2.2.4 循环工质泵模型27
- 2.2.5 总的模型27-28
- 2.2.6 小型ORC系统的模拟仿真结果28-30
- 2.3 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制冷系统的模拟30-33
- 2.4 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理论性能分析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小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与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制冷系统的实验测试35-45
- 3.1 小型有机朗肯循环实验系统及实验结果35-40
- 3.1.1 小型有机朗肯循环的实验系统35-36
- 3.1.2 小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实验结果36-40
- 3.2 氯化钙/氯化钡-氨两级吸附式制冷机组实验性能40-42
- 3.3 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可行性42-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第四章 新型利用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小型冷电联供系统45-55
- 4.1 小型无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45-50
- 4.1.1 小型无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模型46-47
- 4.1.2 小型无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模拟仿真结果47-48
- 4.1.3 小型无泵有机朗肯循环的实验系统48-50
- 4.2 新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构建50-51
- 4.3 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51-53
- 4.4 新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性能优化53
- 4.5 本章小结53-5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5-57
- 5.1 主要结论55-56
- 5.2 研究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3
- 附录63-69
- 致谢69-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奖励71-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飞;;杭州市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可行性[J];煤气与热力;2007年02期
2 本刊通讯员;;《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技术及应用》介绍[J];煤气与热力;2008年07期
3 赵奕;;天津西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经济与节能性分析[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0年03期
4 国乐君;杨洪海;周倩倩;;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J];电力与能源;2013年06期
5 贾向东;孙翠霞;马国通;陈鹏;;冷热电三联供在蟹岛能源站的应用[J];节能;2013年12期
6 张涛;张旭;;我国发展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制约条件[J];上海煤气;2014年01期
7 戴华;荷兰热-电联供的应用[J];上海煤气;2000年02期
8 赵磊;;发展冷热电三联供系统[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年25期
9 金富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浙江省的发展前景浅析[J];城市燃气;2010年10期
10 李炳华;王立坤;岳云涛;杨智勇;;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城市综合体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乐君;杨洪海;周倩倩;;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辉;赖中练;张世钢;付林;赵玺灵;朱建章;;某火车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计[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朝振;吴燎兰;山宏刚;李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上网的可行性分析[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孔祥强;杨前明;李瑛;王如竹;;天然气驱动小型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益分析[A];山东制冷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8年
5 孔祥强;杨前明;李瑛;王如竹;;天然气驱动小型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益分析[A];2005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孔祥强;李瑛;李华;;基于热气机的热电冷三联供方案比较与分析[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王默晗;杨前明;姚易先;郝红宇;;电厂周边冷热联供系统浅析[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朱建章;黄保民;宣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应用体会点滴[A];铁路暖通空调专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管控系统[A];电子信息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专集[C];2009年
10 方桂珍;金星;;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在纺织厂空调中的应用[A];2009'全国纺织空调除尘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小勤;看好市场前景 港华燃气进入三联供领域[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唐维;“冷暖N联供”系统,且推广且完善[N];中国建设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韩庆文 通讯员 肖永春;“三联供能源系统”拓展燃气应用新领域[N];广东建设报;2005年
4 孙乾坤 金帅;莱山电热冷联产联供项目运行[N];中国环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钟和;天然气三联供引领建筑绿潮[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记者 陈岩;武汉朗肯制定一项建筑工业行业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韩金池;应对能源短缺:冷热电三联供悄然兴起 [N];中国工业报;2004年
8 谭晓诗 记者 陈铁;武汉企业领衔制定“三联机”国家标准[N];中国质量报;2011年
9 文宝生 特约记者 王邻;物资支前保障实现联储联供联运[N];中国国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宁方正 本报通讯员 陈斌;“三联供”:给供热企业带来新希望[N];青岛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龙;蓄能型天然气分布式联供系统性能评价及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滕小果;蓄能型联供系统理论设计方法与蓄能理想热物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匡源;横琴多联供能源站建设后评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4 窦艳;冷热电三联供能量计量方法与测控系统的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张强;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和江水源热泵复合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高鹏;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肖荪;上海某能源中心三联供方案及运行方式的系统优化[D];东华大学;2010年
8 张震;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三联供热力循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高茜;冷热电三联供方案可行性及技术经济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吴利辉;楼宇三联供系统容量配置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33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