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固态薄膜电池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10-29 22:58
  目前,固态薄膜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阻抗电极/电解质界面的构建和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的开发。介绍了固态薄膜电池的结构设计和离子传输机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负极膜、正极膜和固体电解质膜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电极/电解质界面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文章来源】:硅酸盐学报. 2020,48(10)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固态薄膜电池研究进展


固态薄膜电池结构[1]

固态,电池,薄膜


Nakazawa等[7]采用直流溅射和射频溅射的方法,制备出直立式的固态薄膜电池。如图2b所示,直立结构采用逐层依次沉积的方式,各功能层尺寸相近,保证了有效接触面积的最大化,从而使固态薄膜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循环寿命得到大幅提升。此外,较大的正负极膜层面积便于固态薄膜电池的连接使用。由于正负极与电解质层接触面积较大且尺寸相近,直立结构的固态薄膜电池极易产生短路,不易封装,因此对功能层的均匀性及薄膜致密度要求较高,难以应用于实验研究与实际生产。包裹结构及直立结构的固态薄膜电池受限于平面几何结构,无法满足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机电系统(MEMS)、微型医疗器械、传感器等领域对微电源的需求,因此人们提出了3D固态薄膜电池的概念。3D固态薄膜电池通过独特的构架设计,增大了电极堆积密度及界面接触面积,并缩短了锂离子扩散距离,从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充放电速率及机械特性,为电池与微器件的一体化应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3D结构根据其形态不同可分为微孔状、叉指状、阵列状及纤维状。

固态,电池,薄膜,微孔


叉指状3D固态薄膜电池由Wang等[10]于2004年首次提出,在Si/Si O2衬底上涂覆光刻胶,经过曝光、显影及坚膜后得到叉指状图形,在其表面沉积各功能层即可得到叉指状3D固态薄膜电池(图3b)。叉指结构可制成多种形貌,能包覆不同的活性材料,且光刻工艺较为成熟,适合工业化生产,但存在放电不均匀,漏电流较大等问题。阵列状3D固态薄膜电池是在覆盖微/介孔模板的平面衬底上,通过薄膜制备技术沉积集流体和电极层,获得自支撑的阵列状3D结构,去除模板后继续沉积固体电解质及电极功能层,最终制备得阵列状3D固态薄膜电池。阵列状结构有效增加了电极与固体电解质间的接触面积,但由于纳米棒分布密集且较为脆弱,在大电流下进行充放电容易造成局部破坏。如图4a所示,Wang等[10]通过掩膜法制备出高纵横比(约10:1)的碳柱,碳柱具有均匀分布及良好的轮廓,所形成的C-MEMS阵列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可逆脱嵌锂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晶无机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孙硕,倪明珠,昝峰,夏求应,徐璟,岳继礼,夏晖.  硅酸盐学报. 2019(10)
[2]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J]. 夏求应,孙硕,徐璟,昝峰,岳继礼,夏晖.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04)
[3]体型无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J]. 陈凯,程丽乾.  硅酸盐学报. 2017(06)
[4]线状柔性锂电池的研究进展[J]. 张艳萍,陈永翀,刘丹丹,康利斌,张萍.  功能材料. 2016(10)
[5]全固态锂电池界面的研究进展[J]. 张强,姚霞银,张洪周,张联齐,许晓雄.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6(05)
[6]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研究进展[J]. 吴勇民,吴晓萌,朱蕾,徐碇皓,田文生,汤卫平.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6(05)
[7]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Ⅱ)——电池材料缺陷化学[J]. 卢侠,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3(02)
[8]全固态3D薄膜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J]. 邓亚锋,钱怡,崔艳华,刘效疆.  材料导报. 2012(17)



本文编号:3465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3465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f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