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O 2 掺杂和MgO包覆协同增强LiNi 0.88 Co 0.09 Mn 0.03 O 2 的电化学性能
发布时间:2021-11-16 07:19
为提高LiNi0.88Co0.09Mn0.03O2的电化学性能与热稳定性,采用ZrO2掺杂和MgO包覆,成功合成一系列正极材料。采用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失扫描量热仪、充放电测试仪、电化学阻抗对材料的物理性能与电化学性能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相比纯样品,掺锆与掺锆包镁材料的热稳定性分别提高了5.7与8.3℃;其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由82.52%分别提高至91.68%与95.96%,并且有比较好的倍率性能;电化学阻抗减小至275.9Ω,证实了掺锆包镁可有效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与热稳定性。
【文章来源】:电源技术. 2020,44(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4b是第100次循环得到的25?C放电曲线
40?80?120?160?200?240??放电比容量/(mAh.?g—1)??20?40?60?80?100??循环次数??20?40?60?80?100??循环次数??图5??1次循环H2-H3相的峰强大小基本未变,说明基本没有不可逆??相出现。图4(b)是第100次循环得到的25?C放电曲线。??图4(b)是1?C、25?"C下循环100次后,在4.2?V时,LNCM??的H2—H3的峰强明显降低,说明了在循环过程中H2-H3相??变不可逆性增加。这可能是机械应力引起严重的结构坍塌造成??了有害的?H2-H3?相变。而?LNCMZ-0.1、LNCMZ>M?的?H2-H3?峰??强变化比较小,说明掺锆与包镁可以有效减小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相变。同时,当还原峰向低电位移动时氧化峰明显??向高电位移动,说明了循环后三种材料的电位差逐渐增大,其??中LNCM的氧化还原电位差最大为0.169?8?V,而掺锆的电位??差为0.077?8?V,掺错包镁的为0.054?7?V,从而说明掺杂以及掺??杂包覆可以有效减小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现象,并且提高??了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抑制其相变利于改善循环稳定性。??2.4热稳定性分析??将半电池在0.1?C下充放电一次后继续充至4.3?V停止,??得到三种材料的热稳定曲线(图5)。在50?350'C下以5-C/min??0.20??0.1!??0.K??—:〇.〇?*??^?0.0(??-0.1(??-O.lf??-0.2(??—0.2f??镲??图4??100??0?5?10?15?20?25??循环次数??图3?⑻LNCMZ、LNCMZ
究与设计??赶逄歧i'??扫描测试。LNCM、LNCMZ>0.1以及LNCMZ-M的放热峰分别??是213.6、218.3与221.9?X:。相比LNCM,掺锆以及掺锆包镁的??放热峰分别向右偏移了?5.7、8.3?‘C?,说明放热峰温度增加,而??放热峰的面积逐渐减小,从而证明可掺错以及掺锆包镁能更??好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能。??2.5电化学阻抗分析??电化学阻抗是研究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动力学行为与锂离??子扩散特征的一种手段。图6是三种正极材料的Nyquists图,??其等效电路图对应的是第1次循环与第100次循环的曲线。??其中尽代表电池内部欧姆阻抗,反映了隔膜、极片的电导率;??风与CP岛表示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形成的膜阻抗与电容;凡与??GP^表示电子转移阻抗;W表示锂离子迁移阻抗。引起这些??原因可能是充放电过程中引起结构转变与降解造成的图6??(a)是循环1次后显示由一个高频半圆与直线组成。与LNCM??相比,掺锆包镁正极材料的电子转移阻抗明显减小,这是因为??掺Zr02不仅提高电子导电性,而且缩短了离子迁移路径,以及??包覆MgO可降低电解液与材料表面的副反应。图6(b)中100??次循环后H种材料在低频区没有线性部分,这是与测试设备??的参数设置有关。LNCM与LNCMZ-0.1两种样品恳阻抗增??大,其归因于样品表面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并且电解液渗透??到了二次粒子内部的。而LNCMZ>M阻抗减小说明掺锆包镁??不仅可以降低Li+/NP混排、而且能在循环过程中减缓材料结??构#塌引起的相变,抑制了电子转移阻抗的增大,并减缓了??NiO膜的生成。此外,根据锂离子扩散系数公式评价三种材料??的锂离
本文编号:3498405
【文章来源】:电源技术. 2020,44(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4b是第100次循环得到的25?C放电曲线
40?80?120?160?200?240??放电比容量/(mAh.?g—1)??20?40?60?80?100??循环次数??20?40?60?80?100??循环次数??图5??1次循环H2-H3相的峰强大小基本未变,说明基本没有不可逆??相出现。图4(b)是第100次循环得到的25?C放电曲线。??图4(b)是1?C、25?"C下循环100次后,在4.2?V时,LNCM??的H2—H3的峰强明显降低,说明了在循环过程中H2-H3相??变不可逆性增加。这可能是机械应力引起严重的结构坍塌造成??了有害的?H2-H3?相变。而?LNCMZ-0.1、LNCMZ>M?的?H2-H3?峰??强变化比较小,说明掺锆与包镁可以有效减小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相变。同时,当还原峰向低电位移动时氧化峰明显??向高电位移动,说明了循环后三种材料的电位差逐渐增大,其??中LNCM的氧化还原电位差最大为0.169?8?V,而掺锆的电位??差为0.077?8?V,掺错包镁的为0.054?7?V,从而说明掺杂以及掺??杂包覆可以有效减小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现象,并且提高??了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抑制其相变利于改善循环稳定性。??2.4热稳定性分析??将半电池在0.1?C下充放电一次后继续充至4.3?V停止,??得到三种材料的热稳定曲线(图5)。在50?350'C下以5-C/min??0.20??0.1!??0.K??—:〇.〇?*??^?0.0(??-0.1(??-O.lf??-0.2(??—0.2f??镲??图4??100??0?5?10?15?20?25??循环次数??图3?⑻LNCMZ、LNCMZ
究与设计??赶逄歧i'??扫描测试。LNCM、LNCMZ>0.1以及LNCMZ-M的放热峰分别??是213.6、218.3与221.9?X:。相比LNCM,掺锆以及掺锆包镁的??放热峰分别向右偏移了?5.7、8.3?‘C?,说明放热峰温度增加,而??放热峰的面积逐渐减小,从而证明可掺错以及掺锆包镁能更??好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能。??2.5电化学阻抗分析??电化学阻抗是研究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动力学行为与锂离??子扩散特征的一种手段。图6是三种正极材料的Nyquists图,??其等效电路图对应的是第1次循环与第100次循环的曲线。??其中尽代表电池内部欧姆阻抗,反映了隔膜、极片的电导率;??风与CP岛表示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形成的膜阻抗与电容;凡与??GP^表示电子转移阻抗;W表示锂离子迁移阻抗。引起这些??原因可能是充放电过程中引起结构转变与降解造成的图6??(a)是循环1次后显示由一个高频半圆与直线组成。与LNCM??相比,掺锆包镁正极材料的电子转移阻抗明显减小,这是因为??掺Zr02不仅提高电子导电性,而且缩短了离子迁移路径,以及??包覆MgO可降低电解液与材料表面的副反应。图6(b)中100??次循环后H种材料在低频区没有线性部分,这是与测试设备??的参数设置有关。LNCM与LNCMZ-0.1两种样品恳阻抗增??大,其归因于样品表面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并且电解液渗透??到了二次粒子内部的。而LNCMZ>M阻抗减小说明掺锆包镁??不仅可以降低Li+/NP混排、而且能在循环过程中减缓材料结??构#塌引起的相变,抑制了电子转移阻抗的增大,并减缓了??NiO膜的生成。此外,根据锂离子扩散系数公式评价三种材料??的锂离
本文编号:3498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349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