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适用于分布式新能源的直流供电系统典型拓扑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40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能源的各方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从最近几年能源的发展情况来看,分布式新能源由于其具有污染程度小,消耗程度低,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诸多行业的青睐。作为全世界能源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建设节约型能源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现阶段,直流供电的优势和其技术发展特点,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供电系统在城市供电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还能够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我们能够发现采用此方式的直流供电系统,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分布式能源的利用和开发,为现代供电系统提供更好的研究支持,为保障城市的电能传输,提供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保障。本文研究的是适用于分布式新能源的直流供电系统典型拓扑结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通过对适用于分布式新能源的直流供电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直流供电系统的优点和适用性,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对适用于分布式新能源的直流供电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分布式新能源、直流供电系统的国内外现状分析。接着对典型直流供电系统拓扑结构分析。...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适用于分布式新能源的直流供电系统典型拓扑结构研究


图2.9两电平换流器典型结构示意图

结构图,接线方式,单极,不对称


高压柔性直流供电系统直流侧采用较多的接线方式包括单极不对称方式、由单个换流器构成的双极接线方式(伪双极)、由换流器串并联构成的双极接线方式(真双极)。图 2.10 展示的是单极不对称接线方式结构图,这种接线方式结构简单,是供电系统发展起步阶段时采用的过渡型接线方式,较少应用到供电系统的长期运作模式中。当前采用两电平或三电平结构的换流器进行运作的柔性直流供电系统都出自于 ABB 公司,此类系统中将单个换流器构成的双极接线方式(伪双极接线方式)作为主要的直流侧接线方式,如图 2.11 所示。这种方式把直流侧电容中点与地相连接,目的是消弱直流系统线路的对地绝缘程度,从而形成正负极性对称的线路供应系统。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一旦线路中某个换流器无法正常运作或者是线路中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并不能像传统直流输电系统一样以单极性继续工作,从而会导致系统瘫痪。真双极接线方式如图 2.12 所示,以换流器为单位进行串并联得到,这种方式可以保障系统以单极正常工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大的传输容量。

双极,接线方式,直流供电系统,换流器


图 2.11 伪双极接线方式[11]图 2.12 真双极接线方式[11]从直流供电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条件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直流供电系统的运作并不要求具备大容量的换流器,同时当直流线路中某个换流器无法正常运作或者线路某点上出现故障时,可以采用直流断路器迅速定位故障并加以切除。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含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新型直流配电网研究[J]. 朱克平,江道灼,胡鹏飞.  电网技术. 2012(10)
[2]直流电网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分析[J]. 温家良,吴锐,彭畅,王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13)
[3]直流配电网研究现状与展望[J]. 江道灼,郑欢.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08)
[4]柔性直流输电在城市电网中的应用探讨[J]. 李华.  东北电力技术. 2012(02)
[5]微网及所连配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J]. 王阳,艾欣.  现代电力. 2011(01)
[6]柔性直流输电在城市电网中应用的仿真研究[J]. 李春叶,李胜.  电气技术. 2011(01)
[7]柔性直流输电在城市电网中的应用[J]. 张林山,杨晴,崔玉峰,王骏.  云南电力技术. 2010(04)
[8]我国智能配电技术展望[J]. 王成山,王守相,郭力.  南方电网技术. 2010(01)
[9]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J]. 王成山,李鹏.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02)
[10]分布式发电技术及其并网运行研究综述[J]. 余昆,曹一家,倪以信,陈星莺,郭创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博士论文
[1]柔性直流技术在城市电网中应用研究[D]. 李胜.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
[2]交流系统故障时VSC-HVDC系统的控制与保护策略研究[D]. 陈海荣.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柔性直流输电在城市电网中的应用研究[D]. 李银辉.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2]轻型直流输电在城市电网中的应用研究[D]. 闫景信.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



本文编号:3505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3505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4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