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锂电池复合正极材料xLiMn z Fe 1-z PO 4 ·yLi 3 V 2 (PO 4 ) 3 /C的制备、性能及其

发布时间:2022-02-10 10:21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比容量高、工作电位高和循环性能好等优点而倍受关注。自Goodendugh研究小组首次报导橄榄石型Li MPO4(M=Fe、Mn、Co和Ni)可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来,Li MPO4因其结构稳定而被广泛研究,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在这些化合物中,Li Fe PO4工作电位较低,Li Mn PO4的电导率低且很难具有电化学活性,因此都没有像Li Co O2那样得到大规模广泛应用,故人们转向研究二者的固溶体—Li MnzFe1-zPO4/C。Li MnzFe1-zPO4/C兼具Li Fe PO4和Li Mn PO4的优点,然而较低的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率导致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较差,研究者们通过掺杂、碳包覆和细化颗粒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利用快离子导体Li3V2(PO4)3对Li MnzFe1-zPO4进行修饰改性,同时结合碳包覆和纳米化来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采用固相法制备了Li MnzFe1-zPO4/C(z=0、0.1、0.3、0.5、0.7、0.9和1)正极材料,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锂电池复合正极材料xLiMn z Fe 1-z PO 4 ·yLi 3 V 2 (PO 4 ) 3 /C的制备、性能及其


锂离离子电池的的结构示意图图

示意图,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碳材料


图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极,碳材料为负极,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 Cn| LiPF6-EC+DMC+EMC |LixMyOz(+)ixMyOzLix-aMyOz+aLC+aLi++ae LiaCnixMyOz+nC Lix-aMyOz+ L正极材料c h a r g ed is c h a r g ec h a r g ed is c h a r g ec h a r g ed is c h a r g e

层状,结构示意图,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图 1-3 层状 LiCoO2的结构示意图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 量高和循环寿命长的优点,但其仍际容量较低和价格昂贵等。对 LiC稳定性,主要方法是掺杂金属化化工艺流程和优化制备条件来保证化学性能相对优异,市场占有率也格较高,并具有毒性、对环境有一iCoO2的正极材料。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层状LiMnO2的研究进展[J]. 谢峥璨,肖忠良,陈海清,张锋.  湖南有色金属. 2013(03)
[2]Methods for promoting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l/3 Col/3 Mnl/3O2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 BAO LiYing,CHE HuiQuan,HU DaoZhong,SU YueFeng,WANG Zhao,LI Ning,CHEN Shi,WU 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16)
[3]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Ⅲ)——相图与相变[J]. 高健,吕迎春,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3(03)
[4]溶胶-凝胶法制备LiMnPO4/C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J]. 汪燕鸣,王飞,王广健.  无机材料学报. 2013(04)
[5]Fe的掺杂对LiMnPO4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 曾福娣,单忠强,田建华.  高技术通讯. 2012 (10)
[6]快离子导体Li3V2(PO4)3包覆LiFePO4的结构和性能[J]. 张晓萍,郭华军,李新海,王志兴,彭文杰,伍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02)
[7]锂硫二次电池正极研究进展[J]. 姚真东,魏巍,王久林,杨军,努丽燕娜.  物理化学学报. 2011(05)
[8]机械活化对碳热还原法LiFePO4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 杜伟,周震涛,刘金成.  电源技术. 2011(04)
[9]用不同锰源高温固相法制备LiMnPO4/C[J]. 彭薇,侯贤华,张志文,胡社军.  电池. 2010(05)
[10]碳包覆LiFePO4正极材料的改进碳热固相法合成[J]. 朱令之,王晨旭,韩恩山,杨津.  化工进展. 2010(10)

硕士论文
[1]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D]. 王杰.复旦大学 2012
[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吴肇聪.昆明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18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3618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