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锂离子电池变频脉冲快速充电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5:18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变频脉冲快速充电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变频 模糊控制技术 快速充电


【摘要】:中国各地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关注。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绿色、经济的交通工具,正在得到广泛使用。动力电池是给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源的一种储存装置,它自身的性能和充放电特性对电动汽车的正常工作和良好运行有着重要影响。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广泛使用的二次电池,其高效、安全的快速充电方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现有的典型快速充电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充电速度快的问题,但大多在协调充电效率和消除极化的关系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变频脉冲充电和负脉冲去极化方法,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极化效应,从而加快充电速度,改善充电效果,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锂离子电池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充放电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了极化现象的产生机理、消除办法和原则。2、研究了现有快速充电方式的优缺点和实现大电流充电来提高充电效率的难点,重点分析了脉冲充电方法。分析了变频快速充电方法的原理,提出了利用扰动观察法检测和动态跟踪不同充电阶段的最优频率,并把最优频率对应的最大电流提供给蓄电池充电。3、针对现有快速充电方法中存在去极化效果不明显问题,本文采用瞬时负脉冲去极化,提出采用模糊控制器1判断极化程度,即给出负脉冲加予的时机;采用模糊控制器2给定去极化的程度,负脉冲去极化要把握好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即析气电压降至一定值时,就应该结束负脉冲放电,进而转到充电状态。最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基于模糊控制的锂离子电池变频脉冲快速充电系统的有效性。4、建立变频脉冲快速充电系统的结构框图,设计了主电路、组成电路和软件实现图,最后搭建电池实验平台,测试了快速充电系统的功能。本文所做的研究,适合于采用动力电池作为储能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不间断电源等系统中。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变频 模糊控制技术 快速充电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9
  • 第1章 引言9-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10
  • 1.3 充电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4 充电技术难点12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2-14
  • 第2章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充电特性14-23
  • 2.1 蓄电池的选型14-15
  • 2.2 工作原理15
  • 2.3 充放电特性及影响因素15-18
  • 2.4 极化现象分析18-21
  • 2.4.1 极化对充电过程的影响19
  • 2.4.2 析气特性分析19-20
  • 2.4.3 消除极化方法20-21
  • 2.5 本章小结21-23
  • 第3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锂离子电池变频脉冲快速充电23-31
  • 3.1 快速充电方法分析23-27
  • 3.1.1 快速充电原理23-24
  • 3.1.2 常用快速充电方法24-27
  • 3.2 变频脉冲充电27-30
  • 3.2.1 变频充电原理27-28
  • 3.2.2 最优频率的选择28-30
  • 3.3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负脉冲去极化方法31-38
  • 4.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31-32
  • 4.2 模糊控制器系统结构图32-37
  • 4.2.1 模糊控制器1设计33-35
  • 4.2.2 模糊控制器2设计35-37
  • 4.3 本章小结37-38
  • 第5章 变频脉冲快速充电方法实验与分析38-45
  • 5.1 变频脉冲快速充电方法仿真实验38-41
  • 5.2 变频脉冲快速充电法与其他几种充电方法的对比实验41-44
  • 5.2.1 实验条件41
  • 5.2.2 对比试验及结果分析41-44
  • 5.3 本章小结44-45
  • 第6章 快速充电系统平台的建立45-59
  • 6.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实现45
  • 6.2 快速充电系统结构45-53
  • 6.2.1 主电路设计46-47
  • 6.2.2 变频部分电路设计47
  • 6.2.3 PWM整流电路设计47-49
  • 6.2.4 双向DC/DC变换电路49-50
  • 6.2.5 采样电路设计50-52
  • 6.2.6 电源电路52
  • 6.2.7 保护及驱动电路设计52-53
  • 6.3 快速充电的软件设计53-57
  • 6.3.1 主程序设计53-54
  • 6.3.2 最优频率判断程序设计54-55
  • 6.3.3 模糊控制器1软件设计55-56
  • 6.3.4 去极化子程序设计56-57
  • 6.4 快速充电系统性能测试57-58
  • 6.5 本章小结58-59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4
  • 致谢64-65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5-66
  • 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备案表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簿胜民;锂离子电池制造及其材料[J];青海科技;2001年03期

2 陈立泉,黄学杰;“方形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及物理过程”获重大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2期

3 刘建睿;王猛;尹大川;黄卫东;;高能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7期

4 夏君磊;赵世玺;周振平;张仁刚;刘韩星;;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方法及应用[J];材料导报;2001年09期

5 戴燕珊,冼巧妍,黄振茂;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J];电池工业;2002年05期

6 高一兵;锂离子电池嵌入式化合物的研究[J];电池工业;2002年Z1期

7 胡广侠,解晶莹;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因素[J];电化学;2002年03期

8 廖如红;新型智能锂离子电池测试仪的研制[J];计量技术;2002年03期

9 薄胜民;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J];无机盐工业;2002年05期

10 徐保伯,刘务华;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及其市场[J];电池;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崔少华;杨晓民;;圆型锂离子电池渗液不良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锂离子电池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4 ;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5 高一兵;;锂离子电池嵌入式化合物的研究[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学杰;;锰系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刘强;唐致远;;钛酸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金慧芬;高俊奎;张绍丽;;锂离子电池热箱模型[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胜强;;方型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改进[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唐致远;刘强;陈玉红;贺艳兵;;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剂的研究[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碧玛;动力锂离子电池要抓住发展机遇[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陈颖;深圳锂电产量已占全国六成[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冯健;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约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记者 赵t熻,

本文编号:530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530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b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