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多台LCL型逆变器并联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07:10

  本文关键词:多台LCL型逆变器并联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有源阻尼 LCL滤波器 多逆变器并联并网 建模 并联RC


【摘要】: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受到广泛关注。大规模的分布式发电系统是利用新能源的有效途径。由于电网阻抗的存在,连接在公共耦合点的多台并网逆变器之间存在耦合。当电网阻抗变化时,耦合系统容易不稳定。为此,本文针对多逆变器并联并网系统的稳定性开展研究。本文利用控制框图等效变换,推导出单台基于数字控制的LCL型并网逆变器的诺顿等效模型,进一步建立多台逆变器并联并网运行的数学模型。简要介绍应用于多台逆变器并联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的阻抗交截稳定性判据。考虑数字控制引入的1.5拍延时,本文针对电容电流有源阻尼和并网电流反馈的LCL型并网逆变器的控制器参数设计的约束条件,进行了详细介绍。基于电网阻抗使多台系统中逆变器之间存在耦合,本文分析了电网阻抗取一定值或是逆变器并联台数增加到一定值时,系统将会出现不稳定现象。为了改善多台逆变器并联并网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公共耦合点并联RC支路的控制策略,并详细介绍了并联RC支路参数的设计方法。最后搭建了2台3kW单相LCL型并网逆变器并联的原理样机,并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本文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有源阻尼 LCL滤波器 多逆变器并联并网 建模 并联RC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4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5
  • 1.1 新能源的发展优势9-10
  • 1.2 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10-11
  • 1.3 多台逆变器并联并网系统的问题与研究现状11-14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14-15
  • 2 多逆变器并联并网数学模型及稳定性判据15-25
  • 2.1 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15-21
  • 2.2 多台系统的稳定性判据21-24
  • 2.3 本章小结24-25
  • 3 LCL型并网逆变器控制器参数的设计25-37
  • 3.1 数字控制下电容电流反馈有源阻尼25-29
  • 3.2 数字控制下系统稳定的约束条件29-32
  • 3.3 系统控制参数的确定及PR调节器数字化实现32-35
  • 3.4 仿真结果35-36
  • 3.5 本章小结36-37
  • 4 多台逆变器并联并网稳定运行控制策略37-50
  • 4.1 电网阻抗对多台系统稳定性的影响37-41
  • 4.2 PCC处并联RC支路的电网阻抗调节方法41-43
  • 4.3 并联RC支路的设计43-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5 样机设计及实验结果50-58
  • 5.1 主电路参数设计50-53
  • 5.2 实验验证53-57
  • 5.3 本章小结57-58
  • 6 结束语58-59
  • 6.1 全文总结58
  • 6.2 下一步要完成的工作58-59
  • 致谢59-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研究的课题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良亮,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检测与抑制方法(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4年01期

2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3 高芬,亓迎川;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吴勇;郭京蕾;;基于无主从式和数字均流的逆变器并联研究[J];电力电子;2005年04期

5 江春红;;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常用控制方案[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谢孟;李耀华;韩继文;赵众;张吉先;;基于预警单元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分层故障诊断系统[J];电气传动;2006年08期

7 张丹红;李乐;刘开培;;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的一种改进下垂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8 阚加荣;谢少军;;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数字锁相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9 刘俊华;竺兴妹;;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J];电源世界;2007年05期

10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亓迎川;胡荣强;;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樊金泽;朱晓红;;改进动态特性以及功率均分效果的微网逆变器并联下垂控制方法[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肖岚;胡文斌;龚春英;;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良亮;胡文斌;严仰光;;逆变器并联运行两种环流抑制方法比较[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君杰;冯峰;林新春;段善旭;康勇;;用于逆变器并联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余蜜;陈国英;张宇;康勇;段善旭;;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瞬时均流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明智;智能微型电网系统孤岛模式中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王逸超;微网逆变器并联及电能质量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3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5 何国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欢;含混合储能的微网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世超;基于电流下垂控制的不同容量逆变器并联功率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黄鹰;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海先;分布式逆变器并联控制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5年

5 朱鹏;三相并网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6 王冰;微网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7 周君;含电动汽车及可再生能源微网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5年

8 杜红彪;基于无互联线的逆变器并联系统运行与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徐国蕊;微网中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分析及功率精确分配控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杨盼盼;光伏逆变器并联控制及谐波环流抑制方法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40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540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d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