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铁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电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1:22

  本文关键词:铁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电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石墨烯 Fe2O3 FeS2


【摘要】: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容量大、循环寿命长、无污染等优点,现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型电子产品,在高比能量的便携式电源和动力电池等领域显示出诱人的前景,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广泛采用的石墨类碳基负极材料由于理论容量较低、倍率性能较差,难以满足动力电池的应用需要。因此,研制高比容量、高倍率和高循环稳定性的负极材料已成为促进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铁基材料由于具有高的理论容量、价格便宜等优点,近年来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选取铁基材料的两个典型代表氧化铁(Fe2O3)和硫化亚铁(FeS2)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材料的高比表面积、高稳定性和高导电率等优势,制备铁基石墨烯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作为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开展了如下工作:(1)Fe2O3/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将氯化铁溶液和氧化石墨烯(GO)溶液混合均匀后,通过一步水热反应得到具有梭形结构的Fe2O3/RGO复合材料。该方法简单易行,且容易规模化生产。所得样品梭形结构的Fe2O3颗粒较小,尺寸均一,且均匀地负载在RGO上,Fe2O3和RGO得到了良好的复合。该复合材料表现出了较高的可逆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倍率性能,即在100 mA g-1条件下循环100次后,其可逆容量为613.3 mAh g-1,在300 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后,其可逆容量仍达497.01 mAh g-1。相比于单纯的Fe2O3,Fe2O3/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FeS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将氯化铁溶液、氧化石墨烯(GO)溶液和硫脲溶液混合均匀后,一步水热法制备了多级微球FeS2/RGO复合材料,测试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储锂性能。该复合材料形貌独特,RGO组成了交联的网络结构,而FeS2则由小尺寸的块状晶体自组装成微球,均匀地分布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上,或者包覆其中。这种独特的形貌结构,不仅给电解液和电极提供了大的接触面积,利于电子和锂离子的扩散,在充放电过程中,还可以缓冲电化学活性材料FeS2产生的体积形变,同时也使得块状FeS2和RGO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极的电导率。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100 mA g-1时,表现出了很高的初始容量,达到了1147 mAh g-1,循环了60圈以后,仍保持1001.41 mAh g-1的容量,大大超过了石墨负极的理论容量,表现出了很高的循环稳定性。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石墨烯 Fe2O3 FeS2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引言10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10-16
  •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介10-11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1-12
  • 1.2.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12-13
  • 1.2.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3
  • 1.2.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3-16
  • 1.3 石墨烯及其储能应用16-18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18-20
  • 1.4.1 选题依据18
  • 1.4.2 研究内容18-20
  • 第2章 实验器材和表征测试20-24
  • 2.1 实验器材20-21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20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20-21
  • 2.2 物理表征21-22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21-22
  • 2.2.2 扫描电镜分析(SEM)22
  • 2.2.3 透射电镜分析(TEM)22
  • 2.2.4 热重-红外光谱联用(TG-IR)22
  • 2.2.5 拉曼光谱(Raman)22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2
  • 2.2.7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22
  • 2.3 电化学表征22-24
  • 2.3.1 锂离子电池制备22-23
  • 2.3.2 锂离子电池测试23-24
  • 第3章 梭形Fe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水热制备及其锂电性能研究24-36
  • 3.1 引言24-25
  • 3.2 材料制备25
  • 3.2.1 氧化石墨烯GO溶液的制备25
  • 3.2.2 Fe_2O_3/RGO复合材料的制备25
  • 3.3 物理表征与分析25-30
  • 3.3.1 材料合成过程与分析25-26
  • 3.3.2 XRD测试结果与分析26-27
  • 3.3.3 TG测试结果与分析27-28
  • 3.3.4 Raman测试结果与分析28
  • 3.3.5 SEM、TEM测试结果与分析28-30
  •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30-35
  • 3.4.1 CV测试结果与分析30-31
  • 3.4.2 充放电曲线分析31-32
  • 3.4.3 循环性能测试与分析32-33
  • 3.4.4 倍率性能测试与分析33-34
  • 3.4.5 EIS测试与分析34-35
  • 3.5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FeS_2微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水热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36-52
  • 4.1 引言36-38
  • 4.2 材料制备38
  • 4.2.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38
  • 4.2.2 FeS_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38
  • 4.3 物理表征与分析38-44
  • 4.3.1 材料合成过程与分析38-39
  • 4.3.2 XRD测试与分析39-40
  • 4.3.3 TG测试与分析40
  • 4.3.4 Raman测试与分析40-41
  • 4.3.5 XPS测试与分析41-42
  • 4.3.6 SEM、TEM测试与分析42-44
  • 4.4 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44-51
  • 4.4.1 CV测试与分析44-45
  • 4.4.2 充放电曲线分析45-46
  • 4.4.3 循环性能测试与分析46-50
  • 4.4.4 倍率性能测试与分析50
  • 4.4.5 EIS测试与分析50-51
  • 4.5 本章小结51-52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2-54
  • 5.1 结论52
  • 5.2 本论文创新之处52
  • 5.3 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65
  • 致谢65-66
  • 个人简历66-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惠茗;张鹏云;李春新;;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表征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李永玺;陈_g;庄小东;张斌;朱金辉;李佩佩;牛丽娟;;石墨烯化学及潜在应用[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王新伟;杨艳;田宏伟;郑伟涛;;石墨烯的化学方法合成及其表征[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3期

4 张文毓;;石墨烯应用研究进展综述[J];新材料产业;2011年07期

5 龙威;黄荣华;;石墨烯的化学奥秘及研究进展[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蒲琳钰;马拥军;胡海龙;裴重华;;水热法制备氟化石墨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7 张闵;尚小鹏;李静;王贤保;;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J];胶体与聚合物;2012年04期

8 ;15英寸单层石墨烯透明电极制备成功[J];机电工程技术;2013年02期

9 孙晓霞;;石墨烯:产业起步 引导为重[J];新材料产业;2013年09期

10 ;我国百吨级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粉体生产线投产[J];新材料产业;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姜丽丽;石墨烯及其复合薄膜在电极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姚成立;多级结构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0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560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