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氟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氟化铁 机械化学法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扩散系数
【摘要】:本论文主要以Fe(NO3)3·9H2O和NH4F为原料通过机械化学法合成Fe F3/C正极材料,分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嵌脱锂动力学过程,并进一步研究了钴掺杂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与合成过程中添加助磨剂Si C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化学沉淀法和机械化学法分别制备出Fe F3·0.33H2O和β-Fe F3·3H2O材料,然后将其与碳复合形成Fe F3/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β-Fe F3·3H2O/C复合材料显示出更好的倍率特性和容量保持率。在1.5-4.5 V间20m A·g-1电流密度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04.2 m Ah·g-1,其容量损失是由于首次充放电后低于1.6 V的电压平台消失且主要发生在前面几周,10周之后其放电比容量逐渐趋于稳定。30周后其在60 m A·g-1的电流密度的可逆容量为140.9m Ah·g-1,是20 m A·g-1电流密度下容量的87%。其次,采用一步机械化学法合成Fe F3·0.33H2O/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Fe F3·0.33H2O/C复合材料在电压为1.8-4.5间电流密度为20 m A·g-1其首次放电容量达233.9 m Ah·g-1,其可逆容量为157.4 m Ah·g-1。通过交流阻抗测得其在开路电位为2.05 V-3.18 V间的锂离子扩散系数为1.2×10-13~3.6×10-14cm2·s-1之间。通过GITT测试得到的锂离子扩散系数结果在8.1×10-14~1.2×10-15cm2·s-1之间。通过GITT和EIS测得的锂离子扩散系数相似,且其最大值都在电压为2.5V处。不同开位电路下的交流阻抗谱曲线表明:交流阻抗曲线与电压相关,而且R0,RSEI,RE和Qdiff的值在开路电位2.5 V处突然改变。实验表明开路电位2.5 V处对Fe F3·0.33H2O/C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非常重要。再次,通过对Fe F3/C复合材料进行钴掺杂,结果表明少量的钴掺杂能有效地提高Fe F3/C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尤其是Fe0.95Co0.05F3/C复合材料在1.8-4.5 V间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8.4 m Ah g-1,循环30周后其可逆容量还能保持在129 m Ah g-1。最后,通过在机械化学法合成过程中添加助磨剂Si C来制备Fe F3/C复合材料。添加Si C助磨剂质量分数为0%,2%,5%的氟化铁材料展示出相近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但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53.87%,58.83%和66%。结果表明合成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Si C助磨剂能一定程度上提高Fe F3/C材料的循环性能。
【关键词】:氟化铁 机械化学法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扩散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1 绪论12-29
-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12-17
- 1.1.1 锂离子的发展12-14
-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14-17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7-20
- 1.2.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原则17
- 1.2.2 常见的锂离子正极材料17-20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氟化铁的研究进展20-27
- 1.3.1 氟化铁的结构特点及优势20-21
- 1.3.2 氟化铁的储能机制21-22
- 1.3.3 氟化铁材料的制备方法22-25
- 1.3.4 氟化铁材料的改性研究25-27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27-29
- 2 FeF_3与FeF_3/C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29-42
- 2.1 引言29
- 2.2 实验部分29-32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29-30
- 2.2.2 材料的制备30-31
- 2.2.3 材料的结构表征31
- 2.2.4 电池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31-32
- 2.3 结果与讨论32-41
- 2.3.1 X-射线衍射衍射比较分析32-33
- 2.3.2 热稳定性(TG-DTA)比较分析33-35
- 2.3.3 红外光谱(IR)比较分析35-36
- 2.3.4 充放电和循环性能比较分析36-38
- 2.3.5 循环和倍率性能比较分析38-40
- 2.3.6 循环伏安(CV)比较分析40-41
- 2.4 本章小结41-42
- 3 一步机械化学法合成FeF_3/C及其Li~+传输动力学的研究42-63
- 3.1 引言42
- 3.2 实验部分42-44
- 3.2.1 材料的制备42
- 3.2.2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42-43
- 3.2.3 电池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43
- 3.2.4 弛豫时间分布理论(DRT)分析43-44
- 3.3 结果与讨论44-61
- 3.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44-45
- 3.3.2 红外(IR)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分析45-47
- 3.3.3 电化学性能分析47-49
- 3.3.4 电交流阻抗法(EIS)测定锂离子扩散系49-52
- 3.3.5 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测定锂离子扩散系数52-55
- 3.3.6 不同电压的EIS研究Li~+的传输行为55-61
- 3.4 本章小结61-63
- 4 钴掺杂Fe_(1-x)CoxF_3/C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63-74
- 4.1 引言63
- 4.2 实验部分63-65
- 4.2.1 材料制备63
- 4.2.2 材料的制备63-64
- 4.2.3 材料的结构表征64
- 4.2.4 电池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64-65
- 4.3 结果与讨论65-73
- 4.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65-66
- 4.3.2 循环伏安(CV)分析66-67
- 4.3.3 充放电性能和循环性能分析67-69
- 4.3.4 倍率性能分析69-70
- 4.3.5 交流阻抗(EIS)分析70-71
- 4.3.6 GITT法测定Li~+扩散系数71-73
- 4.4 本章小结73-74
- 5 SiC助磨对FeF_3电化学性能的影响74-80
- 5.1 引言74
- 5.2 实验部分74-75
- 5.2.1 材料制备74-75
- 5.2.2 材料的结构表征75
- 5.2.3 电池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75
- 5.3 结果与讨论75-78
- 5.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75-76
- 5.3.2 循环伏安(CV)分析76-77
- 5.3.3 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分析77-78
- 5.4 本章小结78-80
- 总结80-82
- 参考文献82-92
- 附录A92-98
- 在学研究成果98-99
- 致谢9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张以河;;锂电池用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及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6期
2 李卫;同格拉格;牟其勇;谢燕婷;;尖晶石锰酸锂颗粒的物理特性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3 问立宁;用于锂离子电池热安全保护的正温度系数材料[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4 赵书利;金岑;喻济兵;;锂离子蓄电池技术应用与发展[J];船电技术;2009年12期
5 乐毅诚;石磊;吴飞;;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船电技术;2011年06期
6 李昌明;张仁元;李伟善;;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9期
7 黄原君;苏光耀;雷钢铁;高德淑;李朝晖;陈平;;多元复合正极材料LiNi_1/_3Co_1/_3Mn_1/3O_2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S1期
8 张露露;杨学林;游敏;张鹏昌;;银的添加方式对LiFePO_4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09年06期
9 韩立国;卢安贤;李秀英;;锂离子玻璃及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的发展及应用[J];材料导报;2009年07期
10 樊星;郑永平;沈万慈;;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少华;杨晓民;;用于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注液工装[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梁亮;王玮;吴惠康;房晶瑞;鲍玉胜;;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与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3 任丽;张雪峰;王立新;张福强;;聚吡咯电导率对锂/聚吡咯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4 周晓玲;黄瑞安;吴肇聪;杨斌;戴永年;;溶胶-凝胶法合成Li_4Ti_5O_(1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5 宋文生;阎宏云;付青存;刘翠云;张玉清;;PEO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蒋子江;齐力;;有机/无机纳米杂化电解质的FT-IR和NMR结构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陆安江;张正平;唐薇;;兼容USB的便携式设备锂电池充电电路设计[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李昌明;李伟善;张仁元;;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9 谢辉;唐致远;;聚合物锂高子电池电解质的研究进展[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苑克国;孙婧;余仲宝;王安邦;;PEO基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佳媛;锂离子电池相变型负极材料铜、镍系化合物的设计制备及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丁元力;微纳结构LiMn_2O_4的可控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汪达;嵌入型含锂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窦树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Mn-O体系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靳尉仁;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及其仿真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6 李灵均;综合利用红土镍矿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和LiFePO_4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蒋庆来;浆料喷雾干燥法制备球形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马立文;锂锰氧化物及其锂离子筛的制备、性能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9 曹雁冰;聚阴离子型铁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崔王君;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传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交流阻抗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秦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锂合成方法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强;Fe对Sn_xCo_y/C负极材料的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邱素芬;MgMn双元素掺杂改性LiFePO_4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徐乐;树脂炭包覆微晶石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胡时光;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LiFePO_4/C、Li_2FeSiO_4/C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占孝云;聚苯乙烯模板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国宝;高性价比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杨双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毅;金属空气燃料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78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57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