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电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发布时间:2017-07-26 21:31

  本文关键词:电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更多相关文章: 无线电能传输 ANSYS 中继线圈 耦合磁场 实验装置


【摘要】:随着电磁理论、电力电子器件、材料学、控制技术和功率变换的发展,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将逐渐地成为现实。无线电能传输没有导线连接,是一种新型的安全和稳定的电能传输形式。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利用磁耦合共振式的无线电能传输理论在2m范围内点亮一个60W的灯泡,至此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迅速地成为世界范围内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详细介绍了电磁耦合共振式的基本理论,探讨了电磁耦合共振式无线传输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电磁耦合及耦合共振的电磁特性。利用matlab仿真软件仿真分析功率分布与系统结构以及线圈参数的关系,得出了两线圈系统模型中最优结构模型,并仿真得出了定电感线圈减小线圈匝数,增大线圈半径有利于传输距离提高的结论。然后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定量分析了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两线圈、三线圈以及四线圈之间的耦合磁场,获得了磁感应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并针对不同结构模型系统的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使用中继线圈增强了磁场的物理特性,提高了系统传输距离,揭示了不同位置的中继线圈对系统耦合场的影响机理。 最后,,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测量了不同系统模型的功率传输实测数据,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的正确性。论文从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实验验证等方面,对电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传输功率和系统模型的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为电源模块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 ANSYS 中继线圈 耦合磁场 实验装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72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以及选题意义11-12
  •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电磁感应耦合方式12-14
  • 1.2.2 辐射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14-15
  • 1.2.3 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15-16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6-18
  • 第2章 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18-28
  • 2.1 磁耦合共振式能量传输系统组成及原理分析18
  • 2.2 磁耦合共振式能量传输的基本理论18-21
  • 2.2.1 磁耦合概念18-19
  • 2.2.2 耦合共振理论19-20
  • 2.2.3 磁耦合共振线圈电感、互感及耦合系数20-21
  • 2.3 磁耦合共振式系统电路模型及功率分析21-27
  • 2.3.1 磁耦合共振式系统电路模型21-22
  • 2.3.2 磁耦合共振式系统输出功率理论分析22-25
  • 2.3.3 磁耦合共振式系统输出功率 matlab 仿真分析25-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电磁场数值仿真28-35
  • 3.1 耦合磁场仿真软件介绍28
  • 3.2 两线圈模型耦合磁场仿真分析28-31
  • 3.2.1 两线圈耦合磁场仿真分析28-30
  • 3.2.2 两线圈模型四种结构的耦合磁场仿真分析30-31
  • 3.3 多线圈模型耦合磁场仿真分析31-34
  • 3.3.1 两线圈模型与多线圈模型仿真分析比较31-33
  • 3.3.2 中继线圈位移对系统耦合磁感应强度影响33-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第4章 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验设计35-44
  • 4.1 总体设计方案35-36
  • 4.2 信号发生器电路设计36-38
  • 4.3 功率放大器设计38-41
  • 4.3.1 一级功率放大器设计38-40
  • 4.3.2 二级功率放大器设计40-41
  • 4.4 发射与接收系统设计41-43
  • 4.4.1 高频电容的选取41-42
  • 4.4.2 共振线圈设计42-43
  • 4.5 本章小结43-44
  • 第5章 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验研究44-53
  • 5.1 两线圈系统模型的四种结构实验比较44-46
  • 5.2 多线圈系统的相关实验46-49
  • 5.2.1 带中继线圈的多线圈系统实验46-49
  • 5.2.2 定电感线圈与系统传输距离关系49
  • 5.3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干扰物实验49-51
  • 5.4 多负载实验51-52
  • 5.5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6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0-61
  • 致谢61-62
  • 附录62-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腾,卓放,闫军凯,刘涛,王兆安;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频率分叉现象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年02期

2 黄辉;黄学良;谭林林;丁晓辰;;基于磁场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发射及接收装置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年01期

3 苏玉刚;王智慧;孙跃;唐春森;;非接触供电移相控制系统建模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7期

4 杨庆新;陈海燕;徐桂芝;孙民贵;傅为农;;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7期

5 马纪梅;杨庆新;陈海燕;;影响无接触供电系统效率的因素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7期

6 戴欣,孙跃;单轨行车新型供电方式及相关技术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李阳;杨庆新;闫卓;张超;陈海燕;张献;;无线电能有效传输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1期

8 谭林林;黄学良;黄辉;邹玉炜;李慧;;基于频率控制的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传输效率优化控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07期

9 赵毅;唐治德;张艳;黄立华;;基于植入电子器件体导电能量传递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9年01期

10 马官营;颜国正;;基于电磁感应的消化道内微系统无线能量传输问题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578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578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5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