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逆变器并联运行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
本文关键词:微网逆变器并联运行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微网 逆变器并联 改进下垂控制 电压精度 动态性能
【摘要】:逆变器并联系统采用有功-电压频率(P-f)和无功-电压幅值(Q-U)下垂控制方法实现功率均分时,由于采用固定下垂参数,输出电压精度与功率均分效果之间存在矛盾;同时负荷发生剧烈突变时易造成输出电流振荡,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为获得稳定准确的系统功率输出,功率计算环节须引入低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的延迟特性将会对系统的动态性能产生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传统控制方法基础上分别引入功率与下垂系数的一次函数项和功率与时间的微分项,既实现了下垂系数随功率变化的自适应调节,又及时反映出功率的变化趋势,有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性能和动态响应能力。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关键词】: 微网 逆变器并联 改进下垂控制 电压精度 动态性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7016)~~
【分类号】:TM464
【正文快照】: 的变化趋势,有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性能和动态响应能力。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0引言近年来,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和采用传统化石能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以分布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姜桂宾,裴云庆,杨旭,王兆安;SPWM逆变电源的无互联信号线并联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2 方天治;阮新波;肖岚;刘爱忠;;一种改进的分布式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33期
3 张尧;马皓;雷彪;何湘宁;;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吕志鹏;刘海涛;苏剑;周成;吴鸣;;可改善微网电压调整的容性等效输出阻抗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5 陈杰;王磊;杜会卿;刁利军;刘志刚;;全周期自适应及针对参数不一致的并联下垂法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30期
6 孙孝峰;王娟;田艳军;李昕;;基于自调节下垂系数的DG逆变器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3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重晖;丁坚勇;;微电网逆变器能量管理策略分析与应用[J];湖北电力;2010年03期
2 陈明辉;张少凡;文福拴;;二次重合闸与二级二次重合闸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朱兰;杨秀;;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网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J];华东电力;2011年10期
4 张佳斌;杨欢;赵荣祥;胡骅;;微电网通信系统研究综述[J];华东电力;2011年10期
5 曾鸣;刘宏志;薛松;;分布式能源商业投资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J];华东电力;2012年03期
6 周建萍;杨宁;陈岩;;短时电压变动电能质量检测的仿真研究[J];华东电力;2012年05期
7 田春筝;张灵娟;章梦哲;;浅析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应用[J];河南电力;2011年03期
8 于高波;;论智能微网相关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8期
9 张勇军;黄慧;刘洋海;陈志峰;;含分布式水电的电网雷击风险评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10 孙丽兵;李肖艳;;基于新型能源的分布式智能微网系统的探索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伟;牟龙华;;智能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保护系统的研究[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黎鹏;于建成;迟福建;李盛伟;;基于注入边界约束的风、光、储微电网系统储能容量选取方法[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苏适;翟伟翔;;智能微网中恒进线功率控制的设计及应用[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陈燕东;罗安;王文;金国彬;谢宁;;阻容性逆变器及其并联功率精确分配方法[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赵耀;赵庚申;程如岐;郭天勇;;微网中直流母线能量优化利用方法的研究[A];2012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谢宁;罗安;马伏军;陈燕东;帅智康;;光伏电站与配电网谐波交互影响[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祝明华;谢亦丰;熊连松;李琛;卓放;张海龙;;扰动条件下直流微型电网特征参数的实时在线计算方法[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吴盛军;袁晓冬;;微网的电能质量试验研究[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陈国华;;应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智能配电系统规划[A];2012输变电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华;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仿真及其潮流计算[D];湖南大学;2010年
2 刘慧芳;非并网风电直供系统方案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颖媛;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杨彦;基于博弈论的考虑输电网络约束电力市场均衡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刚;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府责任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8 曹太强;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肖华锋;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黄碧斌;直流型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模型分析与暂态仿真[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世家;多模块并联DC/AC电力变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丁银江;单相UPS无内联线并联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林王清;逆变器模块组合化及其同调制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曾嵘;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燕廷;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1年
6 田军;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优化配置[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黎远思;风功率预测软件的开发及微网能量管理系统方案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马向东;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及智能电网对供电营销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何宣虎;含移动储能单元的微网控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卢彦杰;三相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兴;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器[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1999年01期
2 余贻鑫;;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实现顺序[J];南方电网技术;2009年02期
3 栾文鹏;;高级量测体系[J];南方电网技术;2009年02期
4 徐林云;DC600 V列车供电系统[J];铁道车辆;2001年03期
5 徐卫文;;微网控制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6 王茂海,刘会金;通用瞬时功率定义及广义谐波理论[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9期
7 姜桂宾,裴云庆,杨旭,王兆安;SPWM逆变电源的无互联信号线并联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8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UPS无互联线并联中基于解耦控制的下垂特性控制方案[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9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UPS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10 邢岩,严仰光;电流型调节逆变器的冗余并联控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何中一;PWM逆变器的控制及并联运行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肖朝霞;微网控制及运行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4 张丽;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事故解列与供电恢复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艳天;微网控制技术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2 陈敏;9KVA 组合式三相逆变器的研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3 陈东华;瞬时值控制逆变器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4 过亮;独立/并网双模式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2 高芬,亓迎川;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吴勇;郭京蕾;;基于无主从式和数字均流的逆变器并联研究[J];电力电子;2005年04期
4 江春红;;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常用控制方案[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谢孟;李耀华;韩继文;赵众;张吉先;;基于预警单元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分层故障诊断系统[J];电气传动;2006年08期
6 张丹红;李乐;刘开培;;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的一种改进下垂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7 阚加荣;谢少军;;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数字锁相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8 刘俊华;竺兴妹;;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J];电源世界;2007年05期
9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10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亓迎川;胡荣强;;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樊金泽;朱晓红;;改进动态特性以及功率均分效果的微网逆变器并联下垂控制方法[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肖岚;胡文斌;龚春英;;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良亮;胡文斌;严仰光;;逆变器并联运行两种环流抑制方法比较[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君杰;冯峰;林新春;段善旭;康勇;;用于逆变器并联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余蜜;陈国英;张宇;康勇;段善旭;;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瞬时均流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俞宏霞;基于网络控制及功率下垂控制的单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怀梅;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李婧;基于功率均分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国强;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周元峰;微网中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汇灵;光伏发电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8 徐宏;微网中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尚;微网中光伏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王辉;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器的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01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60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