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杂原子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气还原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21:08

  本文关键词:杂原子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气还原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纳米管 中空碳球 氧还原 燃料电池


【摘要】:低温燃料电池有着高效、低污染排放等特点,是应对能源可的持续性和分散生产问题的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能源转换装置。由于阴极氧还原进程非常缓慢,需要大量的催化剂负载在阴极以加快其反应进程。目前最有效的电催化剂为铂基材料。然而,其高成本和稳定性能差成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障碍。现有的研究致力于开发出非贵金属催化剂来降低电池成本。相较于金属催化剂,杂原子掺杂碳基具有抗CO中毒、抗甲醇渗透、低成本和高稳定性等优点。本论文主要制备了高活性非金属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并将其用作燃料电池的阴极氧还原催化剂。我们结合其形貌和电化学活性等参数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1)基于碳纳米管独特的电性能和高比表面积以及硫、碳之间相似的电负性。采用苯二硫醇和酸化的碳纳米管为原料,通过热解法制备得到硫掺杂碳纳米管。我们通过采用苯二硫酚的同分异构体为硫源、改变热解温度、改变对苯二硫酚与碳纳米管的比例来制备得到催化性能最为优异的硫掺杂碳纳米管。然后使用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拉曼光谱对硫掺杂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最后我们采用旋转圆盘伏安法对样品的氧还原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为900 oC时,由对苯二硫酚和酸化碳纳米管制备出的硫掺杂碳纳米管(pSCNTs)的催化性能最好,其ORR起始电位为-0.082 V(vs Ag/AgCl),在 0.35 V时的极限电流密度为34.6 mA cm-2,电子转移数为3.71,说明pSCNTs电催化ORR机理为四电子过程。(2)碳微球具有优良的电性能、低密度和高稳定性能等特点,而硼原子有着缺电子特性(电负性:2.04),能改变碳晶格SP2杂化轨道中的电荷密度促进氧还原效率。首先我们采用传统的乳液聚合制备出PS乳胶球,结合水热反应在PS乳胶球外层包覆酚醛树脂得到PS@PF复合球,再通过水热反应将硼酸与制备好的PS@PF复合球中的酚醛树脂发生反应,最后高温碳化得到硼掺杂碳微球。我们使用透射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旋转圆盘伏安法分别对硼掺杂碳微球的形貌、化学性质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当碳化温度为900 oC时,制备的BHCSs催化性能最好。样品在碱性电解质溶液中测得的ORR起始电位为-0.025 V(vs Ag/AgCl)。经计算样品电位值为-0.35 V时,极限电流密度为83.2 mA cm-2,电子转移数为3.89,说明BHCSs电催化ORR机理为四电子过程。
【关键词】:碳纳米管 中空碳球 氧还原 燃料电池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43.36;TM91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文献综述9-23
  • 1.1 引言9
  • 1.2 燃料电池概况9-13
  • 1.2.1 燃料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10-13
  • 1.3 阴极氧还原催化剂13-14
  • 1.4 燃料电池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进展14-18
  • 1.4.1 基于非贵金属制备的催化剂14-15
  • 1.4.2 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催化剂15-18
  • 1.5 研究背景及选题思路18-19
  • 1.6 本论文主要工作19
  • 参考文献19-23
  • 第2章 硫掺杂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气还原性能的研究23-36
  • 2.1 引言23-24
  • 2.2 实验部分24-25
  • 2.2.1 原料与仪器24
  • 2.2.2 单壁碳纳米管的功能化24
  • 2.2.3 pSCNT的制备24
  • 2.2.4 SCNTs合成条件优化24-25
  • 2.2.5 电极的修饰25
  • 2.2.6 电化学测试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2
  • 2.3.1 SCNTs的制备和性能25-28
  • 2.3.2 SCNTs的循环伏安测试28-29
  • 2.3.3 pSCNTs电化学性能29-32
  • 2.4 本章小结32
  • 参考文献32-36
  • 第3章 硼掺杂中空碳微球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气还原性能研究36-47
  • 3.1 引言36-37
  • 3.2 实验部分37-38
  • 3.2.1 原料与仪器37
  • 3.2.2 PS乳胶球的制备37
  • 3.2.3 PS@PF复合球制备37
  • 3.2.4 硼掺杂PS@PF复合球制备37
  • 3.2.5 硼掺杂中空碳微球制备37
  • 3.2.6 电极的修饰37-38
  • 3.2.7 电化学测试38
  • 3.3 结果与讨论38-45
  • 3.3.1 BHCSs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38-41
  • 3.3.2 BHCS-900的化学组成及元素存在形式41
  • 3.3.3 BHCSs电化学性能41-45
  • 3.4 本章小结45
  • 参考文献45-47
  • 总结与展望47-49
  • 致谢49-5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0-51
  • 附录A 实验原料及试剂51-52
  • 附录B 分析测试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直接使用甲烷的新燃料电池[J];现代化工;2000年01期

2 ;燃料电池[J];化学工程师;2000年02期

3 徐德新,诸亦新;燃料电池的开发现状与应用前景[J];江苏冶金;2000年02期

4 ;新型能源燃料电池[J];精细化工基地信息通讯;2000年06期

5 秦卫;;燃料电池的现状[J];轻型汽车技术;2000年06期

6 余亮;;燃料电池储氢新技术[J];轻型汽车技术;2000年Z1期

7 丰洋;天然气膜法脱氮用于燃料电池[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1年02期

8 ;我研发出国际先进水平燃料电池[J];稀有金属;2001年04期

9 ;形形色色的锂电池和燃料电池[J];福建轻纺;2001年06期

10 刘四华;国外燃料电池的开发与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学家为燃料电池开发新催化剂[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2 郭晓汾;张毅;;燃料电池车辆及其新进展[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许谷;;燃料电池——改变未来世界的新科技——燃料电池系统中关键部分的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宋二虎;;电动自行车用燃料电池的产业化之路[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于泽庭;韩吉田;;燃料电池在家庭中的应用[A];山东省第五届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陆天虹;张玲玲;唐亚文;高颖;;各种燃料电池在产业化概况[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宫振华;张存满;肖方f,

本文编号:674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674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2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