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故障类型辨识

发布时间:2017-08-18 04:18

  本文关键词: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故障类型辨识


  更多相关文章: 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 单相电弧接地故障 工频铁磁谐振 故障类型辨识


【摘要】: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故障和工频铁磁谐振均会引起中性点零序电压升高。而传统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一般依靠零序电压越限启动,不能有效辨识单相接地故障和工频铁磁谐振状态,由此可能导致选线装置和微机消谐装置发生误判。对于单相接地故障,其故障表现形式较多,单相金属性接地和单相电弧接地是其中两种比较典型的故障类型。当系统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时,线电压保持平衡,不影响对负荷持续供电,按相关规程可继续运行1-2小时;但系统发生单相电弧接地故障时可能会引起过系统电压,严重威胁到设备绝缘和系统安全运行,此时应当及时消除过电压。配电网发生如上三种故障时,能够准确地识别故障类型,快速地进行相应的处理并迅速恢复供电,对电网的安全运行与供电可靠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如上三种故障类型的辨识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主要针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单相电弧接地故障与工频铁磁谐振三种典型故障类型进行辨识。首先分析了三种典型故障的产生机理及故障特性。分别采用节点电压法、工频熄弧理论和基尔霍夫定律推导出故障时电压量的函数表达式。在对电弧模型和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模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单相电弧接地故障和工频铁磁谐振仿真模型。由于发生不同类型故障时三相电压中电压最低相的电压信号在波形畸变和幅值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论文将故障后电压最低相的电压信号的波形畸变和幅值差异作为故障特征量,采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对原始信号进行处理,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了总谐波畸变率和小波能量的定量计算,以此作为故障辨识的判据。仿真验证论文所提出的故障类型的辨识判据是正确的和可靠的。
【关键词】: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 单相电弧接地故障 工频铁磁谐振 故障类型辨识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86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1 绪论7-10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7-8
  • 1.2 研究现状分析8-9
  • 1.2.1 单相金属性接地研究现状8
  • 1.2.2 单相电弧接地研究现状8
  • 1.2.3 工频铁磁谐振研究现状8
  • 1.2.4 故障类型辨识的研究现状8-9
  • 1.3 主要研究内容9-10
  • 2 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分析10-25
  • 2.1 引言10
  • 2.2 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10-13
  • 2.2.1 单相接地故障等值电路10-12
  • 2.2.2 故障特性分析12-13
  • 2.3 单相电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13-17
  • 2.3.1 交流电弧特性分析14
  • 2.3.2 故障特性分析14-17
  • 2.4 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17-24
  • 2.4.1 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仿真分析17-19
  • 2.4.2 单相电弧接地故障仿真分析19-24
  • 2.4.3 结论24
  • 2.5 本章小结24-25
  • 3 工频铁磁谐振故障特性分析25-33
  • 3.1 引言25
  • 3.2 铁磁谐振简介25
  • 3.3 工频铁磁谐振故障特征分析25-30
  • 3.3.1 铁磁元件的非线性特性25-26
  • 3.3.2 工频铁磁谐振的产生机理26
  • 3.3.3 故障特性分析26-30
  • 3.4 工频铁磁谐振仿真分析30-32
  • 3.5 本章小结32-33
  • 4 故障类型辨识33-52
  • 4.1 引言33-34
  • 4.2 小波分析34-43
  • 4.2.1 小波多分辨率分析34-35
  • 4.2.2 小波能量权重系数35
  • 4.2.3 小波分解及能量权重系数的计算35-37
  • 4.2.4 三种故障的小波变换及小波能量权重系数的分析37-43
  • 4.3 单相电弧接地故障的识别43-47
  • 4.3.1 三种故障类型下的谐波分析43-44
  • 4.3.2 谐波畸变率的计算44-47
  • 4.3.3 单相电弧接地辨识的判据47
  • 4.4 工频铁磁谐振的识别47-49
  • 4.4.1 小波能量47-48
  • 4.4.2 工频铁磁谐振辨识的判据48-49
  • 4.5 故障类型辨识判据49-51
  • 4.6 本章小结51-52
  • 5 可靠性分析52-56
  • 5.1 引言52
  • 5.2 故障条件对判据的影响52-55
  • 5.2.1 故障初相角对判据的影响52-53
  • 5.2.2 过渡电阻对判据的影响53-54
  • 5.2.3 谐波源对判据的影响54-55
  • 5.3 本章小结55-56
  • 6 总结与展望56-58
  • 6.1 总结56-57
  • 6.2 展望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同柱;;电网铁磁谐振分析及对策[J];电工技术;2006年06期

2 张业;马志远;李群湛;周福林;;电力系统铁磁谐振的仿真研究[J];四川电力技术;2007年05期

3 彭林;王建国;孙伟红;;铁磁谐振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4 张烨;李中琴;;铁磁谐振原理和反铁磁谐振的方法[J];科技风;2010年09期

5 何升全;;浅析铁磁谐振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20期

6 徐作才;徐泽;;浅谈电力系统铁磁谐振原因及消除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2年15期

7 S·prusty;S·K·Sanyal;黄德俊;;铁磁谐振研究的新探讨[J];吉林电力技术;1982年01期

8 姜英海;;10kV配电网络产生铁磁谐振的原因及予防措施[J];佳木斯工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9 王云梅,韩瑞君;铁磁谐振对配电网络的影响及改进措施[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0年03期

10 刘连睿;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事故分析及措施[J];华北电力技术;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天兴;徐杰;谢伟峥;;电容式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性能研究[A];2010输变电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佟越波;;消除矿山电网铁磁谐振的若干措施[A];2005年全国金属矿山采矿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杜永平;曹新义;李友忠;王海冰;;220kV线路耦容铁磁谐振的理论分析及处理[A];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冯平;王尔智;马智刚;王维俊;施元春;;电力系统铁磁谐振的理论分析[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黄玉刚;;变电站铁磁谐振的预防和处理[A];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2003-2004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刘兴山;;关于220kV变电站开关取消并联电容空母线能否发生铁磁谐振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2008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应云;;不接地电网中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引起的铁磁谐振[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郝照勇;;断路器断口电容引起的变电站铁磁谐振事故[A];山东省石油学会油田电力、通信及自动化技术研讨会优秀工程技术论文集[C];2009年

9 冉启鹏;陈欣;;铁磁谐振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0年

10 陈婷;王耀辉;;瀑布沟水电站GIS铁磁谐振的处理[A];2010年度电气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平;一种混沌分析与抑制方法及在电力系统铁磁谐振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2 代姚;配电网铁磁谐振及弧光接地过电压特征识别与抑制方法[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10kV压变熔丝熔断机理与抑制措施的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杨坤;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故障类型辨识[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3 孙立新;大庆油田电网35千伏PT铁磁谐振及抑制措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郝毅;基于小波包分频特性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铁磁谐振检测[D];天津大学;2007年

5 李胜飞;达旗电厂高压母线铁磁谐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6 何波;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铁磁谐振混沌同步与抑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孟文涛;蒙达公司220KV系统铁磁谐振的分析研究[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2年

8 王晓云;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铁磁谐振的数学仿真[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3年

9 郭飞;电力系统铁磁谐振数字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王江宁;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铁磁谐振及抑制措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92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692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e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