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初级线圈并绕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功率分配方法
本文关键词:一种双初级线圈并绕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功率分配方法
【摘要】:传统的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系统只含有单个逆变电源与单个初级线圈,由于受到功率器件的容量限制,较难满足轨道交通非接触供电等大功率应用的要求。为增加IPT系统的输出功率,该文构建了基于双初级线圈并绕的IPT系统,通过初级线圈产生磁场的叠加,实现IPT系统大功率输出。利用互感耦合理论对此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发现此结构不但需要补偿各初级线圈的自感,而且还需要额外电容补偿两初级线圈间的互感。研究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额外补偿电容值,不仅能使各逆变器工作在谐振状态,还可以有效分配两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达到合理分配两逆变器输出容量的目的。建立输出总功率为1.4 k W的实验系统,验证了两逆变器输出功率比为1:1和1:2的工况。这种基于双初级线圈并绕的IPT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等优点,可望在轨道交通非接触供电系统等大功率场合中得到应用。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关键词】: 感应电能传输 双初级线圈 功率分配 大功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U1234203) 西南交通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X9800311031301) 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2014J013-B)~~
【分类号】:TM724
【正文快照】: 线圈并绕的IPT系统,通过初级线圈产生磁场的叠加,实现IPT系统大功率输出。利用互感耦合理论对此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发现此结构不但需要补偿各初级线圈的自感,而且还需要额外电容补偿两初级线圈间的互感。研究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额外补偿电容值,不仅能使各逆变器工作在谐振状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阳;杨庆新;闫卓;张超;陈海燕;张献;;无线电能有效传输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1期
2 孙跃;赵志斌;王智慧;戴欣;;用于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新型软开关电路[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8期
3 蔡华;史黎明;李耀华;;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调节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1期
4 ;Achieving maximum power transfer of inductively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dynamic tuning control[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林林;黄学良;赵俊锋;赵家明;王维;周亚龙;;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盘式谐振器优化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8期
2 范兴明;莫小勇;张鑫;;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2期
3 李炜昕;张合;李长生;丁立波;;磁耦合共振单发双收系统传输特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2期
4 李阳;杨庆新;闫卓;张超;陈海燕;张献;;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向性分析与验证[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2期
5 宋显锦;刘国强;张超;夏慧;张瑞华;徐小宇;;电动大巴动力电池组的谐振分组式无线充电[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S2期
6 董燕;余亮;李琳;梁齐;;低频小尺寸高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4年05期
7 温艳;邵毅;;多耦合线圈自动切换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J];电源学报;2014年03期
8 张灿;张强;;基于量子遗传算法优化的无线电能传输模型[J];电测与仪表;2014年17期
9 王维;黄学良;周亚龙;曹伟杰;谭林林;;双中继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及传输效率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9期
10 陈琛;黄学良;孙文慧;谭林林;强浩;;金属障碍物对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健;;磁负超材料在MIT系统中的应用[A];第24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6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砚玲;基于μ综合的ICPT系统鲁棒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周杰;海水环境下非接触电能传输效率的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莎;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吴家宏;用于家用电器的较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倪新东;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宫任;无线供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5 赵崇文;一种基于电磁耦合的无线能量/信号频分复合传输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储江龙;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高效E类功放设计和实现[D];浙江大学;2014年
7 张斌;磁耦合共振型无线输电系统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8 冀文峰;磁共振无线电力传输发射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河北大学;2014年
9 陈逸鹏;磁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10 刘宁;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跃;夏晨阳;赵志斌;翟渊;杨芳勋;;电压型ICPT系统功率传输特性的分析与优化[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年02期
2 孙跃;王智慧;戴欣;苏玉刚;李良;;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频率稳定性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11期
3 苏玉刚;王智慧;孙跃;唐春森;;非接触供电移相控制系统建模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7期
4 周雯琪;马皓;何湘宁;;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不同补偿拓扑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5 苏玉刚;唐春森;孙跃;王智慧;;非接触供电系统多负载自适应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6 杨庆新;陈海燕;徐桂芝;孙民贵;傅为农;;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7期
7 王春芳;徐勤超;;变频微波炉电源用LLC谐振变换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6期
8 韩腾,卓放,刘涛,王兆安;可分离变压器实现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5期
9 初中原;沈锦飞;沈海明;汪义旺;;基于DSP的软开关移相控制100kHz逆变电源[J];电力电子技术;2008年01期
10 戴卫力;费峻涛;肖建康;范新南;;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及应用前景[J];电气技术;2010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春森;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软开关工作点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青;谐振耦合式无线输电多载系统建模及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曲立楠;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郑强;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4 武猛;感应加热用E类软开关逆变器[D];天津大学;2007年
5 任立涛;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功率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张小壮;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距离特性及其实验装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lfons Graf;Juergen Kositza;Tobias Raithel;;称雄业界的汽车功率分配技术[J];中国集成电路;2013年07期
2 刘云辉;杨宇航;;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特征模发射最小化误码率优化功率分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李国彦;张有光;;协同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分布式自适应功率分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余官定;罗海燕;赵志峰;张朝阳;;认知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功率分配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4期
5 夏珩;魏丹;伊海霞;徐吉汉;黄河;裴锋;周玉山;;电动四驱混合动力车的功率分配策略[J];机电工程技术;2012年07期
6 付昭旺;于雷;寇英信;徐安;;混合编队协同空战电子支援干扰功率分配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年06期
7 陈征;刘念;路欣怡;肖湘宁;张建华;;考虑换电储备的电动汽车光伏换电站动态功率分配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4期
8 于宝明;汤滟;刘磊;顾斌;;基于放大转发模式的配电监测传感网的功率分配优化[J];低压电器;2011年20期
9 吴水军;束洪春;董俊;谭昆玲;;动态潮流中两种不平衡功率分配方法的比较[J];云南电力技术;2006年02期
10 徐杰;;一种基于反向POE技术的功率均衡方案[J];信息系统工程;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忠;;浅析全固态调频广播发射机中的功率分配与合成技术[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年
2 周磊;谢小强;徐锐敏;;基于T型结V波段四路功率分配网络[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周雄弟;赵新胜;;无线通信系统中一种新的联合调度与功率分配方法[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冯然;徐锐敏;谢小强;;一种新型毫米波空间功率分配合成网络[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陈祥;陈巍;;时变衰落双向中继下行信道的信道容量和功率分配[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宋延涛;杨守义;梅亚楠;;基于认知OFDM网络的次优化功率分配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沈川;张勇;谢小强;;一种新型基于波导的Ka波段三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刘双;谢小强;谢俊;;改进型四路H-T功率分配/合成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潘成康;蔡跃明;徐友云;;MIM0多用户接入和干扰回避[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水平;王志刚;李平;徐锐敏;;基于介质集成波导(SIW)的三路零相位功率分配/合成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管理研究中心 朱凯;HSDPA组网及管理需求[N];人民邮电;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立;现货市场功率分配问题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2 罗荣华;认知无线网络中功率分配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张南;无线协作网络的性能及功率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庞立华;无线协作传输中的资源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啜钢;基于两跳协作通信系统中断概率和功率分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杨世永;多用户认知信道的容量域和功率分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NGUYEN TRUNG TAN;无线协作中继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曲喜强;协作中继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刘佳;认知中继网络中高效性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10 谢人超;认知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雯锦;基于协作中继网络的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方案[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徐光勇;面向节能的4G移动通信网络低能耗功率分配策略[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3 姜维;随机无线通信信道功率分配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张鹏;双向协作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5 李佳明;多信道无线通信功率分配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蒋颖鹏;无线通信中的中继功率分配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郭任伟;协作通信中的功率分配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8 贾越;协同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功率分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龚渝钧;协作中继网络的功率分配与中继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蔡婷;协作通信中功率分配策略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96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69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