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富锂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质 共沉淀
【摘要】:目前,锂离子电池在市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动车电池与智能手机电池的应用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正极材料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富锂正极材料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上时,能显现出较高的比容量,循环稳定性能优良等优点,已经成为全世界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与青睐,在未来的商业生产上会成为主要的正极材料。本文研究的是三组分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材料的化学式为xLi2MnO3·y LiMn1/2Ni1/2O2·(1-x-y)LiCoO2,该材料是由三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研究的内容是在具有相同钴元素含量的材料,确定其组分比例最好的材料。首先确定的LiCoO2组分在三种材料中所占比例为0,此时不存在LiCoO2组分。分别为x=0.1、x=0.3、x=0.5、x=0.7、x=0.9五种情况,对每种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及分析,当x=0.5时,材料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通过电化学测试分析可知当x=0.5时,其首圈充放电具有最小的不可逆容量,在相同电流密度下进行循环性能测试也具有有最好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大电流下的循环性能分析中,材料0.5Li2MnO3·0.5LiMn1/2Ni1/2O2的放电容量的保持率为97.6%,并且在高电流倍率下该材料的容量也是最好的。其次,确定LiCoO2组分所占比例为0.1时,x的值分别为x=0.05、x=0.25、x=0.45、x=0.65、x=0.85,对每种样品进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分析,其中x=0.45时的材料,即材料0.45Li2MnO3·0.45LiMn1/2Ni1/2O2·0.1LiCoO2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其首次充放电情况,循环稳定性能以及倍率性能,在同组材料对比中都是比较好的。最后,确定当LiCoO2组分所占比例为0.2时,x的值分别为x=0、x=0.2、x=0.4、x=0.6、x=0.8。其中x=0.4时材料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此时的材料为0.4Li2MnO3·0.4LiMn1/2Ni1/2O2·0.2LiCoO2,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情况,循环性能,倍率性能都是最好的。通过三组数据的比较,材料中Li2MnO3与LiMn1/2Ni1/2O2两种组分的组分比例为1:1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好。当LiCoO2组分所占比例为0.1时,材料所具有的电化学性质明显好于其他两组材料。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富锂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质 共沉淀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11-12
- Abstract12-13
- 第1章 绪论13-20
- 1.1 引言13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述13-15
- 1.2.1 正极材料简介13-14
- 1.2.2 LiCoO_2正极材料14
- 1.2.3 LiNiO_2正极材料14
- 1.2.4 锂锰氧化物正极材料14-15
- 1.2.5 LiFePO_4正极材料15
- 1.2.6 Li-Ni-Mn-Co-O复合三元正极材料15
- 1.3 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15-17
- 1.3.1 富锂正极材料的结构特点15-16
- 1.3.2 富锂正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16-17
- 1.3.3 富锂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17
- 1.4 富锂材料的改性研究17-18
- 1.4.1 离子掺杂17-18
- 1.4.2 表面包覆18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8-20
- 第2章 实验部分20-23
- 2.1 实验的主要药品和仪器20-21
- 2.1.1 实验药品20
- 2.1.2 实验仪器20-21
- 2.2 制备纽扣电池21-22
- 2.2.1 制备正极材料21
- 2.2.2 组装纽扣电池21-22
- 2.3 材料的测试方法22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22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22
-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xLi_2MnO_3·(1-x)LiMn_(1/2)Ni_(1/2)O_2的研究23-32
- 3.1 引言23
- 3.2 前驱体的制备23-24
- 3.3 富锂正极材料的制备24
- 3.4 材料xLi_2MnO_3·(1-x)LiMn_1/2Ni_1/2O_2的结构表征24-27
- 3.4.1 材料的结构分析24-26
- 3.4.2 材料的形貌分析26-27
- 3.5 材料xLi_2MnO_3·(1-x)LiMn_1/2Ni_1/2O_2的电化学性能27-31
- 3.5.1 首次充放电性能测试分析27-28
- 3.5.2 循环稳定性能测试分析28-30
- 3.5.3 倍率性能测试分析30-31
- 3.6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xLi_2MnO_3·(0.9-x)LiMn_(1/2)Ni_(1/2)O_2·0.1LiCoO_2的研究32-41
- 4.1 引言32
- 4.2 前驱体的制备32
- 4.3 富锂正极材料的制备32-33
- 4.4 材料xLi_2MnO_3·(0.9-x)LiMn_(1/2)Ni_(1/2)O_2·0.1LiCoO_2的表征33-36
- 4.4.1 材料的结构分析33-35
- 4.4.2 材料的形貌分析35-36
- 4.5 材料xLi_2MnO_3·(0.9-x)LiMn_(1/2)Ni_(1/2)O_2·0.1LiCoO_2的电化学性能36-40
- 4.5.1 首次充放电性能测试分析36-37
- 4.5.2 循环稳定性能测试分析37-39
- 4.5.3 倍率性能测试分析39-40
- 4.6 本章小结40-41
- 第5章 xLi_2MnO_3·(0.8-x)LiMn_(1/2)Ni_(1/2)O_2·0.2LiCoO_2的研究41-50
- 5.1 引言41
- 5.2 前驱体的制备41
- 5.3 富锂正极材料的制备41-42
- 5.4 材料xLi_2MnO_3·(0.8-x)LiMn_(1/2)Ni_(1/2)O_2·0.2LiCoO_2的表征42-45
- 5.4.1 材料的结构分析42-44
- 5.4.2 材料的形貌分析44-45
- 5.5 材料xLi_2MnO_3·(0.8-x)LiMn_(1/2)Ni_(1/2)O_2·0.2LiCoO_2的电化学性能45-49
- 5.5.1 首次充放电性能测试分析45-46
- 5.5.2 循环稳定性能测试分析46-48
- 5.5.3 倍率性能测试分析48-49
- 5.6 本章小结49-50
-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簿胜民;锂离子电池制造及其材料[J];青海科技;2001年03期
2 陈立泉,黄学杰;“方形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及物理过程”获重大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2期
3 刘建睿;王猛;尹大川;黄卫东;;高能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7期
4 夏君磊;赵世玺;周振平;张仁刚;刘韩星;;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方法及应用[J];材料导报;2001年09期
5 戴燕珊,冼巧妍,黄振茂;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J];电池工业;2002年05期
6 高一兵;锂离子电池嵌入式化合物的研究[J];电池工业;2002年Z1期
7 胡广侠,解晶莹;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因素[J];电化学;2002年03期
8 廖如红;新型智能锂离子电池测试仪的研制[J];计量技术;2002年03期
9 薄胜民;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J];无机盐工业;2002年05期
10 徐保伯,刘务华;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及其市场[J];电池;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崔少华;杨晓民;;圆型锂离子电池渗液不良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锂离子电池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4 ;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5 高一兵;;锂离子电池嵌入式化合物的研究[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学杰;;锰系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刘强;唐致远;;钛酸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金慧芬;高俊奎;张绍丽;;锂离子电池热箱模型[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胜强;;方型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改进[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唐致远;刘强;陈玉红;贺艳兵;;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剂的研究[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碧玛;动力锂离子电池要抓住发展机遇[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陈颖;深圳锂电产量已占全国六成[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冯健;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约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记者 赵t熻,
本文编号:704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70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