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灰色关联和组合赋权的智能输配电网综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3:18

  本文关键词:基于灰色关联和组合赋权的智能输配电网综合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智能电网 综合评价 DEMATEL-ANP-反熵权 灰色关联


【摘要】: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趋势和复杂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智能电网的发展水平,总结发现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促进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技术和经济的协调均衡,对于正确指导智能电网规划、建设、运行及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吸取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智能电网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电网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建立了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赋权方法和评价模型在内的区域输配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深入探讨了智能电网的内涵、特性、先进性、目标分解等理论,明确了对智能电网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的必要性;依据指标构建原则和需求分析,从电网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电网运行调度智能化水平、电网安全与可靠水平、电网效率与经济水平4个维度构建了区域输配电网智能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的具体含义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为避免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建立了基于DEMATEL-ANP-反熵权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组合的区域输配电网智能化水平评价模型;采集河北省南部电网直属的4个市级电力公司智能电网建设运行的相关指标数据,对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对于区域输配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具有较好科学性及适用性。
【关键词】:智能电网 综合评价 DEMATEL-ANP-反熵权 灰色关联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7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13-14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3-14
  • 1.3.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4
  • 1.4 研究方法14-16
  • 第2章 智能输配电网综合评价相关理论综述16-25
  • 2.1 智能电网相关理论16-18
  • 2.1.1 智能电网的内涵及特征16-17
  • 2.1.2 智能电网的先进性及优越性17
  • 2.1.3 智能电网的目标分解17-18
  • 2.2 组合评价相关理论18-23
  • 2.2.1 综合评价方法的理论发展18-19
  • 2.2.2 综合评价方法的程序步骤19-20
  • 2.2.3 电力综合评价常用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20-22
  • 2.2.4 组合评价方法的原理与分类22-23
  • 2.3 智能电网评估的必要性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智能输配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5-34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25
  • 3.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及选取步骤25-26
  • 3.3 指标需求分析26-27
  • 3.4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27-29
  • 3.5 指标解释29-33
  • 3.5.1 电网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指标29-30
  • 3.5.2 电网运行调度智能化水平指标30-31
  • 3.5.3 电网安全与可靠水平指标31-32
  • 3.5.4 电网效率与经济水平指标32-33
  • 3.6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基于DEMATEL-ANP-反熵权与灰色关联度的评价方法34-48
  • 4.1 智能输配电网综合评价指标赋权方法34-43
  • 4.1.1 典型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概述34-37
  • 4.1.2 基于DEMATEL-ANP-反熵权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37-43
  • 4.2 智能输配电网综合评价方法43-46
  • 4.2.1 典型综合评价方法概述43-44
  • 4.2.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44-46
  • 4.4 综合评价流程46-47
  • 4.5 本章小节47-48
  • 第5章 实证分析与应用研究48-61
  • 5.1 数据获取48-49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9-56
  • 5.2.1 基于DEMATEL评价准则综合影响程度的计算49-51
  • 5.2.2 基于ANP确定主观权重51-54
  • 5.2.3 基于反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54-56
  • 5.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应用56-60
  • 5.4 本章小结60-61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6.1 结论61
  • 6.2 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贵荣;;服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2 韩文秀,刘骊;油田企业勘探开发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3 李莉,吴洁,岳超源;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一)[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李莉,吴洁,岳超源;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二)[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姜婷婷;王文雯;王高雅;;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24期

6 付敏英;汪波;;小城镇建设效益综合评价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7 康宏;高校立体化视听教育网络综合评价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8 张娜;;企业项目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硅谷;2010年03期

9 王学军,饶扬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杨皖苏;李丰;;水利学科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水利;199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夏海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唐中赋;邢汉兵;;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3 赵红专;刘西林;贾建莉;;西安软件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张俊艳;韩文秀;;水环境-社会经济(WE_V-SE_C)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5 刘艳秋;徐丽波;;私人服务从业人员资格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温颖;;洛阳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王里克;舒华英;刘秀新;;基于熵原理的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综合评价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梁星;张雅军;;基于环境协调发展的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研究[A];2010内蒙古煤炭工业科学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郑慧;高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生态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阳;股票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郑泽熙;高速铁路通信信号项目标准化建设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3 徐秋卉;基于灰色关联和组合赋权的智能输配电网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赵稚萍;某水电站工程建设方案综合评价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杨亚;四川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综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6 李江;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龙海平;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郭晓明;上市公司财务核心能力理论与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9 吕渊;安徽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综合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10 毛晓茜;生态城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16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716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4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