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吡咯烷基富勒烯衍生物:制备、表征及光伏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8:01

  本文关键词:吡咯烷基富勒烯衍生物:制备、表征及光伏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受体材料 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 取代基


【摘要】:富勒烯C60、C70具有还原电位低,重组能低等优点,因此理论上是理想的电子受体材料。但由于其溶解性差、易聚集,实际应用中一般以富勒烯衍生物例如PCBM、ICBA等作为受体材料。其中,PCBM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受体材料,基于PC71BM的聚合物电池的效率最高可达11.3%。近年来,多种新型富勒烯衍生物被合成出来并报道,它们大多具有合成路线简单,性能优良等特点,有望取代PCBM成为新一代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吡咯烷基富勒烯是一类典型的富勒烯衍生物,其合成相对简单,LUMO能级较高,理论上是一类较好的电子受体材料。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性能优良的吡咯烷基富勒烯电子受体材料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1,3-偶极环加成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吡咯烷基富勒烯衍生物(FPx),并用质谱(MALDI-TOF mass),核磁氢谱(1H NMR),吸收光谱(UV-vis absorption spectrum),循环伏安(Cyclic voltammogram),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DFT-计算等手段清楚的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结果显示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吡咯烷基富勒烯具有非常相似的吸收光谱,电化学性质、热稳定性以及LUMO能级。为了确定并比较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吡咯烷基富勒烯的光伏性能,我们以这些衍生物作为受体材料构筑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实验结果显示,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吡咯烷基富勒烯的光伏性能明显不同。其中,N-苯基取代衍生物的光伏性能明显优于N-甲基取代衍生物,以其作为受体材料构筑的电池显示了相对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3.19%,比较接近基于PC61BM的电池效率3.31%。我们进一步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以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表征了光活性层的形貌,并用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pace charge limited current)器件的方法表征了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衍生物的电子迁移率。实验结果显示:与N-甲基取代衍生物相比,N-苯基取代衍生物显示较高的电子迁移率以及较好的与聚合物的混合性,因此可以很好的解释后者良好的光伏性能。我们由此得出结论:适当的选择取代基的类型可以有效的改善富勒烯衍生物的光伏性能。此外,本论文工作还合成了具有较高LUMO能级的二加成吡咯烷基富勒烯衍生物和吡咯烷基C70衍生物。并尝试以它们作为电子受体材料构筑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其中,基于二加成衍生物的电池的Voc高达0.82~0.85 V,明显高于基于PC61BM的电池的Voc(0.65 V)。但是由于二加成衍生物包含多个异构体,电池的Jsc较低,因此光电转换效率较低(2%)。由此,我们或可预期基于异构体纯的二加成吡咯烷基富勒烯的电池不但具有较高的Voc,且具有较高的Jsc,FF以及PCE。
【关键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受体材料 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 取代基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35
  • 1.1 引言11-12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分类12-13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机理13-17
  • 1.3.1 光吸收和激子的产生13-14
  • 1.3.2 激子的扩散和解离14
  • 1.3.3 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分离14-15
  • 1.3.4 电荷载流子的传输15-16
  • 1.3.5 电荷载流子的复合16
  • 1.3.6 电荷载流子的输出16-17
  • 1.4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17-19
  • 1.4.1 开路电压18
  • 1.4.2 短路电流18
  • 1.4.3 填充因子18-19
  • 1.5 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活性层形貌影响因素19-21
  • 1.5.1 溶剂19
  • 1.5.2 混合比例的影响19
  • 1.5.3 退火的影响19-20
  • 1.5.4 添加剂的作用20
  • 1.5.5 化学结构的影响20-21
  • 1.6 富勒烯衍生物受体光伏材料21-26
  • 1.6.1 PCBM类衍生物21-22
  • 1.6.2 双加成富勒烯衍生物22-23
  • 1.6.3 内嵌富勒烯衍生物23-24
  • 1.6.4 其它富勒烯衍生物24-26
  •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26-27
  • 参考文献27-35
  • 第二章 实验试剂和仪器及材料表征方法35-40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35-36
  • 2.1.1 实验试剂35-36
  • 2.1.2 实验仪器36
  • 2.2 材料结构物性表征36-38
  • 2.2.1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36
  • 2.2.2 质谱(MS)测试36-37
  • 2.2.3 核磁共振H谱(1H NMR)测试37
  • 2.2.4 紫外光谱(UV-Vis)测试37
  • 2.2.5 热重分析(TGA)测试37
  • 2.2.6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37-38
  • 2.3 电化学测试38
  • 2.3.1 三电极测试装置38
  • 2.3.2 循环伏安(CV)测试38
  • 2.4 光活性层形貌表征38-39
  • 2.4.1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38
  •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38-39
  • 2.4.3 X射线衍射(XRD) 表征39
  • 2.5 光伏测试及载流子迁移率测试39-40
  • 2.5.1 电流-电压(J-V)特性曲线测试39
  • 2.5.2 SCLC测试39-40
  • 第三章 一系列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的制备40-67
  • 3.1 引言40
  • 3.2 单加成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FPx (x=1~8)的制备40-42
  • 3.3 FP1~FP8 的表征42-58
  • 3.3.1 高效液相色谱(HPLC)42-43
  • 3.3.2 质谱(MALDI-TOF-mass)43-47
  • 3.3.3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及碳谱(~(13)C NMR)47-54
  • 3.3.4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54-55
  • 3.3.5 热重分析(TGA)55-56
  • 3.3.6 电化学测试56-58
  • 3.4 双加成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及C70的单加成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FP11~FP13)的合成及表征58-62
  • 3.4.1 FP11~FP13 的合成58-59
  • 3.4.2 FP11~FP13 的表征59-62
  • 3.5 本章小结62-63
  • 参考文献63-67
  • 第四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作及光伏性能表征67-81
  • 4.1 引言67
  • 4.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67-68
  • 4.3 FP1~FP8 的光伏性能表征68-73
  • 4.3.1 不同D/A质量比对器件性能的影响68-69
  • 4.3.2 溶剂退火(Solvent annealing, abbreviated as SA)对器件性能的影响69-70
  • 4.3.3 热退火(Thermal annealing, abbreviated as TA)对器件性能的影响70-72
  • 4.3.4 吡咯烷基取代基对器件性能的影响72-73
  • 4.4 光活性层的形貌及性质表征73-77
  • 4.4.1 AFM表征73-75
  • 4.4.2 TEM表征75
  • 4.4.3 XRD表征75-77
  • 4.4.4 电子迁移率测试77
  • 4.5 FP11~FP13 的光伏性能表征77-78
  • 4.6 本章小结78-79
  • 参考文献79-81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81-83
  •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83-84
  • 致谢84-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跃宁;徐证;张馨芳;汪鹏;;聚合物掺杂富勒烯衍生物光伏特性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9年09期

2 乔新歌;黄成;银亚冰;杨新林;;几种不同结构富勒烯衍生物对HeLa细胞的光诱导毒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官文超,许铭飞,廖立琼;多羟基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1期

4 李保民;赵玉翠;卢骏安;张洪波;鲁捷;刘贤豪;韩爱鸿;;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富勒烯衍生物受体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J];信息记录材料;2013年02期

5 王洪晶;卢骏安;王越;张洪波;段继东;鲁捷;韩爱鸿;;含长碳链富勒烯衍生物的制备与表征[J];染料与染色;2014年03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汝芳;金波;谭碧生;楚士晋;;硝基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及热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郑敏;高翔;;电化学合成新的富勒烯衍生物[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3 金波;彭汝芳;楚士晋;;含能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与热稳定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孙维林;丁能文;王燕华;沈之荃;;多氰基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金属配合物磁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莫亦明;白凤莲;李玉良;朱道本;;富勒烯衍生物光谱性质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4年

6 许毓;王官武;郭庆祥;;四氢呋喃稠合的富勒烯衍生物的质谱研究[A];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三届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倪玲;高翔;;电化学合成C_(70)杂环富勒烯衍生物[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刘昌程;郝京诚;;富勒烯衍生物在以Si(111)为基底的半胱胺自聚集单层上的吸附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黄灵;赵建章;;具有可见区强吸收的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官文超;申春迎;;C_60-天门冬酰氨的合成及其性能初探[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贵长;水溶性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彭汝芳;硝基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雨岚;吡咯烷基富勒烯衍生物:制备、表征及光伏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高丽霞;富勒烯衍生物的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新明;新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纳米粒子的组装[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金波;含能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7年

5 董倩倩;富勒烯衍生物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光敏性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6 张盼;二分体富勒烯衍生物的超分子诱导效应及其在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4年

7 杨涛;新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8 魏祥龙;新型含氢键结构单元[60]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瑞雪;几种Keplerate型钼氧基超级无机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10 王海玲;二氮杂芴基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99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799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9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