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双馈感应风机经串补并网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10:16

  本文关键词:双馈感应风机经串补并网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馈风电机 串补线路 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 特征值分析 传递函数


【摘要】: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由于其能变速恒频运行、控制灵活及发电效率高的特点在风电场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随着风电场装机容量日益增加和风电场远离负荷中心的特点,大规模风电外送多采用含有串联补偿电容的高压输电线路。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通过串联补偿线路(简称串补线路)外送功率时,可能发生由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sub-synchronous control interaction,SSCI)引发的次同步振荡,导致大量机组跳机。本研究用特征值分析法和传递函数法分析双馈风电场经串补线路外送风电时引起的SSCI问题。首先,建立适用于SSCI分析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模型,包括轴系、双馈感应发电机、输电线路及双馈发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其中发电机和线路的数学模型考虑了元件的电磁暂态过程,并简单介绍了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最大风功率跟踪和DFIG背靠背变频器的控制原理。然后,采用特征值法,对系统状态方程的线性化,得到系统的系数矩阵,计算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系统不同振荡模态的频率、阻尼比及相关因子等参数。研究表明,转子侧变频器控制器和发电机及线路的状态变量主导了SSCI的振荡模态。转子侧变频器内环控制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线路电容的增大会减小系统的阻尼,加剧SSCI的发生;线路电阻的增大则能够增加系统阻尼,从而抑制SSCI;转子侧变频器外环控制参数则对SSCI的影响不大。最后,结合发电机方程和线路方程推导了定、转子次同步电流的关系,根据转子侧控制器控制框图,建立了次同步扰动电流经转子侧变频器控制后作用于发电机及线路固有支路的传递函数模型。重点分析DFIG转子侧变频器控制器的内环比例系数和线路串补度等因素,并考虑风速对SSCI的影响,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搭建传递函数模型和双馈风机经串补线路并网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时域仿真和传递函数极点分析。研究表明,转子侧变频器电流内环比例积分调节器比例系数越大、串补度越大,SSCI引起的次同步振荡越严重,与特征值法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风速越小,SSCI引起的次同步振荡也越严重。建立的传递函数模型能准确反映SSCI现象,为后续的双馈感应风电机组SSCI抑制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馈风电机 串补线路 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 特征值分析 传递函数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6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13
  • 1.2 课题研究动态13-16
  • 1.2.1 SSCI的研究方法13-14
  • 1.2.2 SSCI发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14
  • 1.2.3 SSCI的抑制措施14-16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6-17
  • 第2章 双馈风机经串补并网数学模型17-26
  • 2.1 引言17
  • 2.2 DFIG发电系统数学模型17-21
  • 2.2.1 风轮及轴系模型18-20
  • 2.2.2 双馈感应发电机模型20-21
  • 2.3 DFIG变频器控制系统21-25
  • 2.3.1 转子侧变频器控制器模型21-23
  • 2.3.2 电网侧变频器控制器模型23-24
  • 2.3.3 直流环节数学模型24-25
  • 2.4 串补线路数学模型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SSCI的特征值分析26-40
  • 3.1 引言26
  • 3.2 DFIG系统各部分线性化方程26-31
  • 3.2.1 轴系小信号模型26
  • 3.2.2 感应发电机小信号模型26-28
  • 3.2.3 DFIG控制系统小信号模型28-29
  • 3.2.4 串补线路小信号模型29
  • 3.2.5 系统系数矩阵29-31
  • 3.3 稳态运行点初始化31-33
  • 3.4 SSCI的特征值分析33-39
  • 3.4.1 转子侧变频器控制器参数对SSCI的影响36-38
  • 3.4.2 线路串联补偿电容对SSCI的影响38
  • 3.4.3 线路电阻对SSCI的影响38-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SSCI的传递函数模型分析40-49
  • 4.1 引言40
  • 4.2 次同步扰动电流传递函数模型40-43
  • 4.3 传递函数的仿真验证与SSCI特性分析43-48
  • 4.3.1 传递函数仿真验证43-46
  • 4.3.2 传递函数极点分析46-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9-51
  • 5.1 结论49-50
  • 5.2 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军;500kV交流实施串补成功[J];四川电力技术;2003年03期

2 潘勇斌;杨绍远;;500kV河池固定串补运行情况分析[J];电网技术;2008年S2期

3 ;500kV三堡串补间隙自触发故障现场检查任务完成[J];江苏电机工程;2003年02期

4 沈宇;;万全500kV串补设备系统的控制功能及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06年04期

5 苏雪冬;何卫东;张彦鹏;;串补技术在500kV冯屯串补站中的应用[J];黑龙江电力;2008年06期

6 高靖;马晓静;;国产化串补技术从突破到超越[J];国家电网;2008年07期

7 杨碧芬;王晓军;;500kV串补平台安装施工方法的优化及应用[J];云南电业;2009年09期

8 祁胜利;;500kV无人值班串补站设计中相关问题[J];华东电力;2010年02期

9 范伟强;;针对一起串补设备故障的分析与讨论[J];华北电力技术;2011年04期

10 苏晓;;国内500kV串补保护运行对比分析[J];电工技术;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覃日升;刘柱揆;雷鹏;;500kV串补工程对云南电网电能质量影响测试与分析[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2 史志平;吴军基;;基于小波理论的串补线路SG故障分析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3 刘柱揆;;固定串补(FSC)设备技术分析[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4 于辉;;浅谈500kV博尚串补站串补本体保护与变电站线路保护的配合[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5 叶远波;;RCS-901/902应用于超高压串补线路的可行性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兴刚;孙鹏;游广增;;云广直流与大理和平串补共同作用对周边机组次同步振荡影响的研究[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7 叶远波;;LFP-901/902应用于超高压串补线路的可行性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笛;谭建成;;串补输电线路双端故障测距算法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邹亚麟;赵明;王国伟;翟海燕;左晓铮;;FSC及SIMATIC-TDC超高压串补保护整定计算要点及在云南电网的应用[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马晓静 通讯员 黄迎迎;世界累计容量最大的串补工程成功投运[N];国家电网报;2008年

2 本版编辑 中电普瑞 黄迎迎;串补技术提高输电灵活性[N];国家电网报;2008年

3 赵宇;丰万顺“串补”后多运电力六十万[N];华北电力报;2003年

4 汪权 黄迎迎 陈雷;伊冯串补:提高输电容量的科技决战[N];国家电网报;2007年

5 束洪福;“串补”技术构筑起绿色输电长廊[N];科技日报;2008年

6 陈云亭 邓家灵;国内最大的固定串补工程竣工投运[N];中国电力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朱磊;“串补”蕴含巨大节能潜力[N];经济日报;2006年

8 张德武 田贵海 赵丽新;华北首座“串补站”正式投入运行[N];华北电力报;2001年

9 记者 杨烨 实习生 陈希;国产“串补”已成我电网输电新主力[N];经济参考报;2008年

10 ;荣信股份(002123) 市场空间广阔[N];中国证券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艳杰;高压配电网无功串补技术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大冬;模拟串补平台火花间隙击穿过电压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熊超;基于快速开关型串补对配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李嘉迪;中高压配网快速开关型串补保护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钟超;双馈感应风机经串补并网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范伟捷;上承500kV线路承德站加装串补工程管理方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6 刘昌宇;500kV串补保护测试方法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李建萍;500kV线路串补系统保护与控制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王文渊;高串补度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夏远洋;串补线路的行波故障测距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10 张云;二普线串补对四川500kV电网运行特性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74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874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7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