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kV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切断过电压及其保护
本文关键词:66kV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切断过电压及其保护
更多相关文章: 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 SF6断路器 切断过电压 过电压保护
【摘要】: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可以起到补充系统感抗、平衡系统无功功率、限制系统过电压等诸多作用,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近年来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烧毁事故发生频繁,相关研究表明,切断过电压是主要原因之一。针对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切断过电压的研究以及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电路理论为基础,结合66kV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在系统中的接线方式以及SF6断路器的工作特性,对切断过电压类型、机理以及过电压保护方法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在ATPDraw的环境下,建立断路器、电抗器模型,搭建仿真电路,对SF6断路器开断66kV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过程作出仿真研究。结合仿真结果分析了切断过电压的影响因素,描述了复燃过电压的产生条件及断路器的截断条件。通过对保护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保护电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保护装置,并试验验证了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研究结果表明,66kV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在开断过程中,断路器会出现无复燃以及多种不同的复燃现象,在电抗器两端产生截流过电压和复燃过电压。断路器的截流值及动作时刻是影响过电压幅值的主要因素,截流过电压幅值随着断路器截流值的增大而增大,复燃过电压随着动作时差的增大而增大。文中提出的组合式保护方法可以弥补避雷器及RC保护装置存在的不足,依据这种保护方法设计的保护装置通过了可靠性试验,,为现场可行性试验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 SF6断路器 切断过电压 过电压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862;TM47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1-15
- 1.2.1 并联电抗器投切过电压试验研究现状11-12
- 1.2.2 并联电抗器切断过电压仿真研究现状12-14
- 1.2.3 并联电抗器过电压保护研究现状14-15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5-16
- 第2章 理论分析16-27
- 2.1 66kV 并联电抗器的接线方式及等效电路16-17
- 2.2 SF6断路器的工作特性17-19
- 2.2.1 SF6断路器的截流现象17-18
- 2.2.2 SF6断路器的复燃现象18-19
- 2.3 切断过电压原理分析19-24
- 2.3.1 截流过电压原理分析19-21
- 2.3.2 复燃过电压原理分析21-24
- 2.4 过电压保护方法原理分析24-26
- 2.4.1 氧化锌避雷器工作原理24-25
- 2.4.2 RC 保护装置工作原理25-26
- 2.5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切断过电压仿真分析27-51
-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27-33
- 3.1.1 SF6断路器模型27-28
- 3.1.2 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模型28-31
- 3.1.3 仿真电路搭建31-33
- 3.2 仿真结果33-43
- 3.2.1 截流值为 1A 时的仿真结果33-36
- 3.2.2 截流值为 5A 时的仿真结果36-39
- 3.2.3 截流值为 10A 时的仿真结果39-43
- 3.3 仿真结果分析43-50
- 3.3.1 过电压总体分布43-44
- 3.3.2 影响过电压幅值的主要因素44-47
- 3.3.3 复燃过电压产生条件47-49
- 3.3.4 截断条件49-50
- 3.4 本章小结50-51
- 第4章 过电压保护方法仿真分析51-59
- 4.1 氧化锌避雷器保护51-53
- 4.2 RC 保护53-55
- 4.3 组合式保护55-58
- 4.3.1 保护方法的提出55-56
- 4.3.2 保护效果分析56-58
- 4.4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过电压保护装置研制及试验59-69
- 5.1 保护装置设计59-64
- 5.1.1 设计要求59
- 5.1.2 保护方法及参数选取59-60
- 5.1.3 保护设备制作60-64
- 5.2 可靠性试验64-68
- 5.2.1 试验方法及电路64-66
- 5.2.2 试验结果66-68
- 5.3 本章小结68-69
- 结论69-70
- 参考文献70-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兴耀;铁心并联电抗器的伏安特性计算[J];变压器;2000年08期
2 张化良;并联电抗器装置设计标准亟待编制[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2000年01期
3 吴海涛,吕志宁,张浩,顾向阳,王颖;并联电抗器运行异常分析及处理[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年08期
4 李晨光;新型可控并补装置——直流激磁可控并联电抗器[J];国际电力;2001年02期
5 彭军,刘勇,李世平;俄制500kV并联电抗器缺陷处理[J];四川电力技术;2002年05期
6 赵京武,李红林;500kV并联电抗器色谱监测与故障诊断[J];变压器;2002年01期
7 李金水;干式铁心并联电抗器产品设计要点[J];变压器;2002年08期
8 郭占武,赵京武;500kV并联电抗器不拆引线预试方法探讨[J];变压器;2003年12期
9 郭莉,赵利权,张钦义;吉林省电网220kV系统加装并联电抗器调压方案[J];吉林电力;2003年02期
10 王永勇,温祥龙,刘华,刘建军;关于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烧损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电力;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莉;;吉林省电网220kV系统加装并联电抗器调压方案[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王耀龙;;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损坏原因分析与维护措施[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3 李慧奇;刘建新;崔翔;丁巧林;;带抽能线圈并联电抗器模型的电感参数计算[A];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CTEE'2001)论文集[C];2001年
4 王德忠;;紧凑型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及可控型并联电抗器的应用[A];2004年电力电容器学会论文集[C];2004年
5 曾林锁;刘卓;;500kV并联电抗器试验电源的设计及试验方法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董川;李燕勇;;变压器与并联电抗器振动测试与故障分析[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09年
7 董川;李燕勇;;变压器与并联电抗器振动测试与故障分析[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8 宋国兵;袁晓辉;邵文权;刘林林;;一种只取两端电气量的两端带并联电抗器输电线路永久性故障判别方法[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9 崔志刚;谭向宇;;35kV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运行情况分析[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于虹;赵现平;孙鹏;;35kV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剩余寿命评估方法研究[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李杰 记者 沈谦;中国西电喜获国内首台百万伏可控并联电抗器国际订单[N];陕西日报;2011年
2 记者 李延生 通讯员 魏东;沈变自主研发并联电抗器首次出口美国[N];中国企业报;2006年
3 尹翔宇;衡变并联电抗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N];中国工业报;2008年
4 肖锋 曾凡斌;衡变成功研制百万伏并联电抗器[N];中国工业报;2009年
5 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尹翔宇 姚春妮;我国研制成功单器身结构160MVar/1100kV并联电抗器[N];科技日报;2014年
6 肖锋;加大科技创新 加快企业发展[N];经理日报;2007年
7 肖锋 曾凡斌;世界最大容量百万伏并联电抗器在衡变研制成功[N];机电商报;2009年
8 林均红 肖锋 欧阳超 徐兰山;“衡变”研发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电抗器和最大容量变压器[N];科技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汤兆宏 通讯员 肖峰 尹翔宇;衡变新产品领跑中国电力发展[N];中国电力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李杰邋焦丽芳;彰显中国制造的“XD”魅力[N];中国电力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恩;可控并联电抗器及其在特高压交流输电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胡楠;并联电抗器选相投切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卓;500kV并联电抗器试验电源的设计及试验方法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2年
4 王君;小波包能量熵在带并联电抗器的单相自动重合闸故障识别中的应用[D];辽宁工业大学;2013年
5 崔丽君;磁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谐波源等效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刘丽花;带并联电抗器的特(超)高压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7 杜斌祥;可控并联电抗器应用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8 林林;磁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限制过电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冯满盈;分级可控并联电抗器接入电网电磁暂态和电压稳定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李英;基于VLN和ELAX-2D软件包的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电场计算[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76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87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