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汽轮机运行模式转换控制的设计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9-23 21:20

  本文关键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汽轮机运行模式转换控制的设计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联合循环 热电联产 9FB NCB 汽轮机运行模式 控制系统


【摘要】: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凭借污染小、热效率高、调峰性能好、建设周期短、投资省等优点,成为世界上较先进的发电技术之一,并已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的出现,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是城市供热无煤化发展、建设低碳生态的区域能源系统的必然产物。NCB型机组是针对大型热电联产项目而开发的新机型,是在凝汽抽汽式供热机组的基础上,本着增加机组供热能力,减少机组冷源损失,提高电厂热效率的目的而开发的新机型,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二拖一”机组,包括两台GE公司生产的PG9371FB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一台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的9FB级蒸汽轮机发电机组,该汽轮机组是哈汽自主研发的首批NCB型式热电联产机组。本论文基于该机组的调试,对联合循环的控制原理及控制系统进行了探讨,并对热电联产控制对象蒸汽轮机的控制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了联合循环热电联产NCB型汽轮机结构特点及运行原理,提出了该类型机组的关键技术和控制难点,并基于已出现的问题,结合本机组蒸汽轮机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汽轮机运行模式转换的控制方案,并在冬季供暖期进行系统调试及实践检验,使控制方案满足供热等级控制要求,提高供热效率及机组的安全稳定,减少机组非停导致的电网考核。
【关键词】:联合循环 热电联产 9FB NCB 汽轮机运行模式 控制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611.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0-13
  • 1.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技术的发展10-11
  • 1.2.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的研究现状11-13
  • 1.3 本文研究内容13-15
  • 第2章 GE哈汽9FB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控制原理及控制系统15-27
  • 2.1 联合循环控制原理15-16
  • 2.2 联合循环控制系统16-17
  • 2.3 联合循环机组主要控制功能17-23
  • 2.3.1 机组负荷控制17-20
  • 2.3.2 机组主汽压力控制20-21
  • 2.3.3 机组温度控制21-23
  • 2.4 联合循环机组子控制功能23-27
  • 2.4.1 旁路减温水控制及保护23
  • 2.4.2 汽包水位的控制23-24
  • 2.4.3 凝结水系统24-25
  • 2.4.4 热网系统25-26
  • 2.4.5 冷再流量分配控制26-27
  • 第3章 GE哈汽9FB级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汽轮机27-34
  • 3.1 GE哈汽9FB级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汽轮机概述27
  • 3.2 GE哈汽9FB级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汽轮机结构27-30
  • 3.3 GE哈汽9FB级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汽轮机工作原理30-31
  • 3.4 GE哈汽9FB级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汽轮机特点31-32
  • 3.5 GE哈汽9FB级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汽轮机控制的关键技术32-34
  • 3.5.1 中排压力的影响32
  • 3.5.2 低压缸鼓风问题32
  • 3.5.3 轴系保护问题32-34
  • 第4章 GE哈汽9FB级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汽轮机运行模式转换控制的设计与实践34-48
  • 4.1 关键技术和问题的分析及相关控制的优化34-36
  • 4.1.1 中排压力控制的分析优化34-35
  • 4.1.2 低压缸鼓风问题相关控制的分析优化35
  • 4.1.3 轴系保护问题相关控制的分析优化35-36
  • 4.2 优化后的汽轮机运行模式转换控制的设计36-39
  • 4.2.1 主保护36-37
  • 4.2.2 自动控制回路37-39
  • 4.2.3 转换功能的操作39
  • 4.3 汽轮机运行模式转换控制的实践39-44
  • 4.3.1 纯凝与抽凝工况的转换39-40
  • 4.3.2 抽凝与背压工况的转换40-44
  • 4.4 汽轮机运行模式转换控制的效果分析44-48
  • 4.4.1 抽凝转背压联通管主路切换至旁路的效果分析44-45
  • 4.4.2 抽凝转背压退低压缸过程的效果分析45-46
  • 4.4.3 背压转抽凝并低压缸过程的效果分析46
  • 4.4.4 背压转抽凝联通管旁路切换至主路的效果分析46-4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8-50
  • 5.1 结论48
  • 5.2 尚待解决的问题48
  • 5.3 展望48-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作者简介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柏仁;;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电力;2007年01期

2 周远喜,徐奇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的热力特性及热经济性分析[J];华中电力;2002年06期

3 焦树建;论“热电联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特性[J];燃气轮机技术;200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玉东;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优化设计及动态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907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907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6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