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状态观测器的LCL型三相PWM整流器控制系统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状态观测器的LCL型三相PWM整流器控制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WM整流器 LCL滤波器 状态空间 全状态反馈 状态观测器
【摘要】:传统能源的枯竭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使得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高频三相PWM整流器作为电力传输接口成为新能源发电研究的关键技术。随着电力系统功率等级的提高,传统基于单L滤波的三相PWM整流器自身弊端开始凸显出来。LCL型三相PWM整流器以其更为优越的滤波特性,得到了迅速的推广。然而,LCL滤波器作为三阶系统有着更为复杂的控制设计,以及其固有的谐振特性使得系统极容易不稳定。因此,文本将对LCL系统的控制方法与谐振阻尼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在现有的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PWM整流器拓扑模型上,建立了LCL滤波器在静止坐标系ABC及同步旋转坐标系dq下的数学模型。基于同步旋转坐标系dq下的数学模型,取单相d轴变量进行分析。对数字控制系统所存在的一拍滞后进行建模。基于含一拍滞后的四阶离散状态空间模型,对PI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进行了系统性地分析与设计。鉴于全状态反馈控制需要较多传感器,引入状态观测器。首先,对传统的龙伯格(Luenberger)状态观测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针对传统状态观测器所存在的观测误差问题做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比例积分(PI)状态观测器。通过积分项的引入,试图消除观测误差。最后,讨论了在噪声环境下工作性能更佳的卡尔曼滤波器的具体原理及设计方法。为了验证基于PI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三种不同状态观测器的观测效果以及基于三种不同观测器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本文基于LCL型三相PWM整流器系统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全文最后在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PWM整流器实验台架上,对基于三种不同观测器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
【关键词】:PWM整流器 LCL滤波器 状态空间 全状态反馈 状态观测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461;TM92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0
- 1.1 高频PWM整流器的提出背景及意义10-12
- 1.2 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PWM整流器的研究意义12-13
- 1.3 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PWM整流器的电流控制技术13-16
- 1.4 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PWM整流器的谐振阻尼技术16-18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18-20
- 2 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PWM整流器拓扑及数学建模20-28
- 2.1 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PWM整流器拓扑结构20
- 2.2 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PWM整流器数学建模20-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3 基于全状态反馈的控制策略研究28-48
- 3.1 LCL滤波器离散状态空间模型28-32
- 3.2 LCL型PWM整流器全状态反馈控制设计32-44
- 3.2.1 LCL型PWM整流器全状态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32-34
- 3.2.2 基于比例积分(PI)的全状态反馈控制设计34-44
- 3.3 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仿真验证44-47
- 3.3.1 仿真概述44-45
- 3.3.2 仿真验证45-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4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研究48-78
- 4.1 基于LCL滤波器离散模型的状态观测器48-65
- 4.1.1 基于LCL滤波器离散模型的龙伯格(Luenberger)状态观测器48-53
- 4.1.2 基于LCL滤波器离散模型的比例积分(PI)状态观测器53-60
- 4.1.3 基于LCL滤波器离散模型的卡尔曼滤波器60-65
- 4.2 基于LCL滤波器离散模型的状态观测器的仿真验证65-72
- 4.2.1 仿真概述65-66
- 4.2.2 龙伯格(Luenberger)状态观测器的观测效果66-68
- 4.2.3 比例积分(PI)状态观测器与龙伯格(Luenberger)状态观测器的观测效果对比68-70
- 4.2.4 卡尔曼滤波器的观测效果70-72
- 4.3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仿真验证72-76
- 4.3.1 仿真概述72-73
- 4.3.2 基于龙伯格(Luenberger)状态观测器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仿真73-74
- 4.3.3 基于比例积分(PI)状态观测器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仿真74-75
- 4.3.4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仿真75-76
- 4.4 本章小结76-78
- 5 实验结果78-84
- 5.1 实验台架简介78-79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79-84
- 6 总结与展望84-86
- 6.1 本文总结84-85
- 6.2 工作展望85-86
- 致谢86-87
- 参考文献87-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一领;殷玉枫;;转子-机匣碰磨密封混沌系统的状态观测器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2 王经维;;最小阶状态观测器及其设计[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3 曾连荪 ,汪电明 ,何水根 ,赵新华;状态观测器应用研究[J];镇江船舶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4 汪学刚 ,孙家荣;一种新的状态观测器设计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1988年04期
5 胡品慧;;设计状态观测器的新方法——变量结构系统法[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6 王占山,张化光,黎明,冯健;一类非线性状态观测器的设计[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11期
7 梁威;基于键图模型的动力学系统状态观测器结构设计[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1期
8 李昌琪;;采用状态观测器改善电液伺服系统的动态特性[J];机床与液压;1984年01期
9 张恩宏;状态观测器在电气传动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1986年00期
10 赵祚连;非线性状态观测器及其在交流调速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绍生;武玉强;初学导;;渐近状态观测器的存在性问题[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胡品慧;张家桂;;状态观测器的鲁棒性研究——变量结构系统法[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段丰安;李文珍;许忠;;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常规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11年
4 胡品慧;袁璞;;不确定性延时系统的滑模状态观测器[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马国进;齐冬莲;裘君;;基于扩张的状态观测器的混沌系统跟踪控制[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秦超英;戴冠中;;广义离散系统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王锦华;赵克友;;带状态观测器及执行器饱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景森;;广义时变系统的(n-m)阶正常状态观测器[A];1991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上)[C];1991年
9 丁宝苍;杨鹏;李小军;孙鹤旭;袁建顺;;基于状态观测器的输入非线性预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杨战民;张勇;;一类广义离散系统的状态观测器[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洲;基于状态观测器的轮对垂向振动状态估计[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2 黄蓉;状态观测器的设计及其在火电单元机组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刘力福;基于差动制动的汽车防侧翻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李卓;基于机端虚拟磁链定向的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5 张青月;基于状态观测器的锅炉过热汽温反馈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6 钟瑞龙;基于状态观测器的LCL型三相PWM整流器控制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小平;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混沌同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毕晓娟;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复杂系统有机结构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韦俊青;基于状态观测器的不确定性线性系统鲁棒控制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10 张永澜;状态观测器在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36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93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