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可充空气电极的研发和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03 17:28

  本文关键词:可充空气电极的研发和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金属氢化物电极 空气电极 可充空气电极 金属氢化物-空气电池


【摘要】:本论文主要目的是,研究添加氧化银为催化剂,制备可充空气电极,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和具有可充性能的空气电极在金属氢化物-空气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调整催化层和空气电极厚度,对空气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三电极体系中测试其电化学性能,5.1mol·L-1氢氧化钾水溶液为电解液、工作电极为空气电极、锌棒为参比电极、镍网为对电极。研究在制备催化层时,添加不同比例聚四氟乙烯对空气电极性能的影响;使用石墨替代部分活性炭对空气电极及其对金属氢化物-空气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RD分析银离子在空气电极中各个反应阶段的状态。对空气电极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和充放电稳态极化测试;研究银作为催化剂在空气电极中,对氧还原和氧析出的反应机理。扫描电镜观察催化层中银、活性炭、石墨和聚四氟乙烯的分布状态;观察扩散层的微观结构。分别将制备的空气电极与金属氢化物电极组装为金属氢化物-空气电池,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分析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发现空气电极中添加的氧化银在热处理阶段完全分解为银,银在空气电极中发挥催化剂作用;空气电极在一定厚度时具有最优电化学性能,为大批量制造空气电极探索了制备工艺;发现PTFE添加比例为25%时具有较好的循环寿命;发现随着石墨的添加量增加放电电压在上升,但是对循环寿命有一定不利影响;研究发现影响金属氢化物-空气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活性物质脱落、电解液挥发、气体溢出、电池封装。
【关键词】:金属氢化物电极 空气电极 可充空气电极 金属氢化物-空气电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前言9-10
  • 1.2 金属 空气电池10-12
  • 1.3 可充金属 空气电池12-13
  • 1.4 可充空气电极催化剂研究简介13-14
  • 1.4.1 金属催化剂13
  • 1.4.2 单一金属氧化物催化剂13-14
  • 1.4.3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14
  • 1.4.4 金属螯合物催化剂14
  • 1.5 空气电极结构14-17
  • 1.5.1 组成空气电极的三层14-15
  • 1.5.2 空气电极微结构15-16
  • 1.5.3 空气电极三层排列方式16-17
  • 1.6 金属氢化物 空气电池的研究进展17-21
  • 第二章 实验方法21-29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21-22
  • 2.2 空气电极制备22-23
  • 2.3 空气电极性能测试23-26
  • 2.3.1 物理方法加速空气电极亲水24
  • 2.3.2 电化学活化 小电流充放电活化24
  • 2.3.3 循环伏安测试24-25
  • 2.3.4 稳态极化测试25-26
  • 2.3.5 微观分析26
  • 2.4 金属氢化物(MH)电极制备26-27
  • 2.4.1 制备MH负极26-27
  • 2.4.2 MH电极性能测试27
  • 2.5 金属氢化物 空气电池组装及性能测试27-29
  • 2.5.1 金属氢化物 空气电池组装27-28
  • 2.5.2 金属氢化物 空气电池性能测试28-29
  • 第三章 可充空气电极实验结果与讨论29-49
  • 3.1 空气电极活化29
  • 3.2 空气电极催化层中添加氧化银对电极电化学性能影响29-31
  • 3.2.1 添加氧化银对空气电极性能影响29-31
  • 3.2.2 催化层XRD分析31
  • 3.3 空气电极催化层中不同PTFE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31-32
  • 3.4 催化层厚度和电极厚度对电极性能的影响32-35
  • 3.5 催化层中含不同比例石墨对空气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35-41
  • 3.5.1 添加不同比例石墨对空气电极活化性能和充放电电压的影响35-36
  • 3.5.2 添加不同比例石墨对空气电极循环寿命的影响36
  • 3.5.3 添加不同比例石墨空气电极充放电稳态极化测试36-38
  • 3.5.4 空气电极通氮气充放电测试38-39
  • 3.5.5 添加不同比例石墨空气电极催化层扫描电镜分析39-41
  • 3.5.6 扩散层扫描电镜分析41
  • 3.6 空气电极循环伏安测试41-46
  • 3.7 本章小结46-49
  • 第四章 可充金属氢化物 空气电池的组装和性能评估49-53
  • 4.1 MH电极制作49
  • 4.2 MH电极性能测试49-50
  • 4.3 金属氢化物空气电池组装及性能测试50-51
  • 4.4 本章小结51-53
  • 第五章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59-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世健;金属氢化物储氢[J];自然杂志;1982年12期

2 孙大文;强化金属氢化物传热的研究[J];化工进展;1987年04期

3 杨伟;;金属氢化物[J];化工新型材料;1987年12期

4 马捷,,宋振方,王亚丛,苏永康;金属氢化物吸附和脱附过程的数值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8期

5 杨涛,倪久建,陈江平,杨柯;汽车尾气废热驱动的金属氢化物空调[J];流体机械;2004年11期

6 倪久建;杨涛;陈江平;陈芝久;覃峰;吕曼琪;杨柯;;金属氢化物热泵和空调[J];太阳能学报;2006年03期

7 萨本豪;金属氢化物热中子散射截面的一种简单模型[J];原子能科学技术;1977年02期

8 萨本豪 ,施义晋 ,许淑艳;金属氢化物点阵动力学的一种简单模型[J];原子能科学技术;1978年03期

9 ;使用金属氢化物的氢同位素气相色谱分离[J];国外核新闻;1985年08期

10 孙大文;;金属氢化物热泵在制冷中的应用研究[J];制冷学报;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光达;李赣;蒋国强;;金属氢化物柱内氢氘间的排代[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阳明;陈江平;;金属氢化物反应床设计的现状与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鲍泽威;杨福胜;张早校;;金属氢化物高温蓄热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4 王新华;李惠;杨敬葵;陈立新;李寿权;葛红卫;陈长聘;郑津洋;;高压金属氢化物复合式储氢器的研究[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5 李刚;刘华军;李来风;;金属氢化物空调模拟样机设计与性能[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龙兴贵;;氘氚靶类金属氢化物组成、结构及氢扩散[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7 张为强;张少春;;化工厂尾气中提纯净化高纯氢气以及各式金属氢化物氢气储罐的开发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8 倪久建;杨涛;陈江平;陈芝久;;利用汽车尾气余热驱动的金属氢化物制冷循环[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龙兴贵;赵鹏骥;彭述明;罗顺忠;;氚化钕靶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王新华;葛红卫;李寿权;陈长聘;;金属氢化物氢泵作为燃料电池电动车加氢站核心设备[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红卫;三甲基膦支持的新型铁、钴、镍氢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小东;B基配位金属氢化物的物理性质以及储氢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曹湖军;金属氨基化合物—金属氢化物复合体系储氢性能的优化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冰;(金属—氢)体系的高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伞晓娇;典型金属氢化物及其相关体系高压行为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亚杰;金属氢化物与炸药混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亮;利用碱金属氢化物与气态小分子化合物反应制备清洁燃料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3 乐红丽;AB_5型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4 李金;可充空气电极的研发和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肖小兵;复杂轻金属氢化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辛静静;金属氢化物的表面改性及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年

7 王斌;金属氢化物热泵空调制冷循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胡晓晨;基于金属氢化物的两级氢气压缩机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王佳骥;金属氢化物热泵制冷系统用贮氢合金及其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10 马进成;AB_5型金属氢化物及其反应器特性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65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965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3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