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Ф-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模式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1:34

  本文关键词:Ф-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模式识别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纤传感器 分布式 Φ-OTDR 扰动事件识别 多特征参量


【摘要】: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具有灵敏度高、结构简单、无需外场供电、检测距离长、范围广,以及抗电磁干扰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周界安防、油气管道、通信光缆监测等诸多领域。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计(Φ-OTDR)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分辨率高、系统稳定及可以同时对多扰动事件定位等显著的优势,已成为目前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中新的关注点。本文针对Φ-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扰动事件识别开展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所提出的基于多特征参量的扰动事件模式识别方法,能够克服现有单一特征参量模式识别方法的局限,有效提高扰动事件目标识别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Φ-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传感原理和传感信号特点,从光波导理论和弹性力学出发,建立了Φ-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扰动的光路数学模型。进而,对扰动信号进行分析和建模,为后续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2)提出一种基于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多特征参量的模式识别方法。从模糊数学以及Φ-OTDR传感系统信号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多特征参量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多特征参量的模糊评价矩阵、模糊属性评价模型和判决原则,明确了用于多特征参量模式识别的四种特征参量。所提出的扰动模式识别方法,对降低算法复杂度、提升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搭建了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实验系统,并对所提出的Φ-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及实际测试。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识别方法可有效区分敲击、攀爬、浇水(模拟下雨环境)和轻度碾压(模拟非破坏性人为扰动)等多种不同类型扰动事件,识别率分别达到91.2%,88.3%,90%和86.7%。克服现有单一特征参量目标识别方法识别模式受限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扰动事件目标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光纤传感器 分布式 Φ-OTDR 扰动事件识别 多特征参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5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5
  • 1.0 引言11
  • 1.1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11-13
  • 1.2 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器的主要应用13-15
  • 1.3 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器主要技术方案15-23
  • 1.3.1 光时域反射计方案15-19
  • 1.3.2 光纤光栅阵列方案19-20
  • 1.3.3 干涉仪型方案20-23
  • 1.4 基于Φ-OTDR的FDDS系统及其扰动模式识别的研究进展23-24
  •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24-25
  • 1.5.1 研究意义24
  • 1.5.2 研究内容24-25
  • 2 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理论研究25-35
  • 2.1 引言25
  • 2.2 瑞利散射25-27
  • 2.2.1 弹性光散射25-26
  • 2.2.2 瑞利后向散射26-27
  • 2.3 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器27-31
  • 2.3.1 Φ-OTDR基本原理27
  • 2.3.2 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器原理27-28
  • 2.3.3 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器输出信号分析28-31
  • 2.4 移动差分31-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3 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多特征参量模式识别35-52
  • 3.1 引言35
  • 3.2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信号的模式划分35-36
  • 3.2.1 模式划分的依据35-36
  • 3.2.2 模式种类的划分36
  • 3.3 特征参量提取36-44
  • 3.3.1 平方差37-38
  • 3.3.2 短时过电平率38-40
  • 3.3.3 短时傅里叶变换40-43
  • 3.3.4 扰动持续时间43-44
  • 3.4 多特征参量的隶属函数44-48
  • 3.5 多特征参量的模糊评价矩阵48
  • 3.6 多特征参量的模糊属性评价模型48-50
  • 3.6.1 因素决定型综合评价模型49
  • 3.6.2 加权平均型综合评价模型49
  • 3.6.3 几何平均型综合评价模型49-50
  • 3.7 多特征参量模式识别方法50
  • 3.8 本章小结50-52
  • 4 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实际测试52-63
  • 4.1 引言52
  • 4.2 实验系统搭建52-55
  • 4.3 信号采集、处理与结果分析55-62
  • 4.4 本章小结62-63
  • 5 结论63-65
  • 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63-64
  • 5.2 下一步研究建议64-65
  • 参考文献65-6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9-71
  • 学位论文数据集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晔;;分布式光纤传感油井高温测试及其信号去噪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07期

2 赵慧玲;李卉;赵佳;;分布式光纤在发电厂内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年03期

3 李川,张以谟,刘铁根,丁胜,陈希明;可用于建筑结构检测的分布式光纤形变片[J];光子学报;2001年10期

4 周琦;乐坚浩;刘佳诞;;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电力领域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11期

5 石艺尉,,王耀才,蒋洪涛;分布式光纤传感在井下瓦斯检测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1995年04期

6 闵兴鑫;孙曼;刘浩吾;;分布式光纤裂缝传感技术的试验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吴庥伟;吴慧娟;饶云江;吴宇;赵天;;基于多种小波分解方法综合判决的低误报率分布式光纤围栏入侵监测系统[J];光子学报;2011年11期

8 刘喟;邹健;黄尚廉;;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的拉曼散射理论分析[J];光电工程;1993年06期

9 甘孝清;赵军华;李申亭;李端有;;分布式光纤加热技术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年11期

10 刘媛;雷涛;张勇;苏美开;刘统玉;;油井分布式光纤测温及高温标定实验[J];山东科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在宣;王剑锋;郭宁;余向东;吴孝彪;冯海琪;InsooS.KIM;Yohee KIM;;分布式光纤拉曼温度传感器与光纤拉曼放大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2 魏德荣;赵花城;秦一涛;张弘;;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A];2004年全国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在宣;;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的进展——新的检测方法与技术[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杭利军;何存富;吴斌;;新型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技术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魏德荣;赵花城;秦一涛;张弘;;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中国的发展[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6 瞿荣辉;叶青;甘久林;郝蕴祺;潘政清;蔡海文;;应用于物联网的分布式光纤布里渊传感系统[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肖衡林;蔡德所;;基于温度测量的分布式光纤渗漏监测技术机理探讨[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8 吴飞;蔡璐璐;李志全;;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器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刘媛;孙志慧;王昌;刘统玉;;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及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蔡顺德;蔡德所;何薪基;张存吉;丁涛;;分布式光纤监测三峡工程大块体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奕雄;与光电共舞[N];乐山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曹石岩;北洋集团:战略转型 创新发展[N];威海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宗良;分布式光纤拉曼温度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及性能提升[D];山东大学;2015年

2 许海燕;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器及其定位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孙琪真;分布式光纤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史彦新;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周琰;分布式光纤管道安全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曲志刚;分布式光纤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及预警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何俊;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侯培国;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9 张悦;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火灾预警方法、技术研究及实现[D];中北大学;2011年

10 邹建;分布式光纤温度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宽;宏弯损耗的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与边坡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振;分布式光纤安防检测系统的信号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陈栋;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的定位算法与系统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韩双连;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炉底在线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D];山东大学;2015年

5 罗沙;分布式光纤拉曼测温系统解调方法及可靠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张宝祥;多种受力状态下结构分布式光纤传感应变传递及裂纹监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闫晓东;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崔安彬;长距离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嵌入式平台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张逍;管道在位状态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黎进;基于新型放大/接收技术的长距离分布式光纤传感[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0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030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d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