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铁酸铋系半导体材料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

发布时间:2017-10-14 17:23

  本文关键词:铁酸铋系半导体材料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铁酸铋系半导体 第一性原理 水热法 光催化性能 组织结构


【摘要】:随着全球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开始威胁人类自身健康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有机污染物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而光催化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有效地降解有机物污染,因此制备具有高量子产率且对可见光有快速响应能力的光催化材料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铁酸铋系化合物(Bi Fe O3、Bi2Fe4O9和Bi25Fe O40)作为窄带隙半导体,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响应特性,预示着其在光催化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与水热合成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铁酸铋系化合物半导体的结构及其光吸收和光催化性能,考察了贵金属Ag对铁酸铋系化合物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显示:(1)Bi Fe O3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为2.013e V;经Ag掺杂之后Bi FeO3转变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其带隙降低为1.301 e V。(2)Bi2Fe4O9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其带隙值为1.922 e V;Bi25Fe O40为直接带隙半导体,其带隙值为1.817 e V。(3)通过分析Bi Fe O3和Bi2Fe4O9的外层电子布局,发现Fe-O为共价键,而Bi-O形成了离子键。(4)光电性质计算结果显示Bi Fe O3、Bi2Fe4O9以及Ag掺杂Bi FeO3在可见光范围内均具有明显的光吸收特性。通过调整水热法工艺参数可以制备纯相Bi FeO3、Bi2Fe4O9和Bi25Fe O40粉体。三种半导体材料的最佳合成工艺参数分别为:对于Bi Fe O3,KOH浓度为8.5M的情况下,200℃反应12h可以得到尺寸为10μm的由细小颗粒集聚而成的团聚体;对于Bi2Fe4O9,KOH浓度为4M的情况下,200℃反应6h可以得到形貌尺寸为几十纳米厚的单分散薄片。对于Bi25Fe O40,KOH浓度为4M的情况下,80℃反应12h便可获得正方形薄片层状叠加而成的纯相Bi25Fe O40粉体。由光吸收性能测试结果得出了Bi Fe O3、Bi2Fe4O9以及Bi25Fe O40的带隙值分别为1.93 e V、1.4 e V或1.7 eV(Bi2Fe4O9为双带隙材料)和1.63 e V,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相符。光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者均有很强的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能力。光照射120 min后,亚甲基蓝溶液浓度降解效率依次为Bi2Fe4O9(81.3%)、Bi Fe O3(86.3%)、Ag-Bi FeO3(87.0%)以及Bi25Fe O40(87.2%),说明层状结构Bi25Fe O40粉体光催化效果最好,完全可以替代Bi Fe O3作为性能最佳的光催化材料。
【关键词】:铁酸铋系半导体 第一性原理 水热法 光催化性能 组织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0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30
  • 1.1 课题背景11-12
  • 1.2 光催化材料分类12-13
  • 1.3 光催化技术13-17
  • 1.3.1 光催化机理14
  • 1.3.2 半导体光催化性质改性14-17
  • 1.4 铁酸铋系半导体材料及应用17-25
  • 1.4.1 BiFeO_3的结构及其多铁性应用17-18
  • 1.4.2 BiFeO_3的光学性质应用18-21
  • 1.4.3 Bi_2Fe_4O_9半导体材料及应用21-23
  • 1.4.4 Bi_((25))FeO_(40)半导体材料及应用23-25
  • 1.5 铁酸铋系半导体粉体材料的合成方法25-28
  • 1.5.1 固相法25-26
  • 1.5.2 溶胶—凝胶法26-27
  • 1.5.3 共沉淀法27
  • 1.5.4 水热法27-28
  • 1.6 主要研究内容28-30
  • 第2章 材料及研究方法30-36
  • 2.1 材料体系选择与研究方案流程30-31
  • 2.2 铁酸铋系半导体材料结构与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31-32
  • 2.3 铁酸铋系半导体材料制备32-34
  • 2.3.1 纯相铁酸铋系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制备32-33
  • 2.3.2 BiFeO_3半导体材料光催化性能改性33-34
  • 2.4 组织结构表征34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34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34
  • 2.5 光学性能测试34-36
  • 2.5.1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吸收光谱34-35
  • 2.5.2 光催化性能测试35-36
  • 第3章 铁酸铋系半导体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36-57
  • 3.1 引言36-37
  • 3.2 第一性原理计算铁酸铋系半导体的结构特征37-46
  • 3.2.1 铁酸铋系半导体的晶体结构37-39
  • 3.2.2 铁酸铋系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电子结构39-46
  • 3.3 铁酸铋系半导体的光电性质46-50
  • 3.3.1 Bi FeO_3的光电性质47-48
  • 3.3.2 Bi_2Fe_4O_9的光电性质48-50
  • 3.4 Ag掺杂BiFeO_3的第一性原理计算50-55
  • 3.4.1 Ag掺杂BiFe O_3的晶体结构50
  • 3.4.2 Ag掺杂BiFe O_3的能带及电子结构50-53
  • 3.4.3 Ag掺杂BiFe O_3的光学和电学性质53-55
  • 3.5 铁酸铋系半导体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对比55-56
  • 3.6 本章小结56-57
  • 第4章 铁酸铋系半导体材料制备及组织结构表征57-91
  • 4.1 引言57
  • 4.2 水热法制备BiFeO_3及其组织结构表征57-75
  • 4.2.1 反应时间对BiFeO_3结构及形貌的影响58-60
  • 4.2.2 反应温度对BiFeO_3结构及形貌的影响60-65
  • 4.2.3 KOH浓度对BiFeO_3结构及形貌的影响65-69
  • 4.2.4 表面活性剂对BiFeO_3结构及形貌的影响69-71
  • 4.2.5 Bi Fe O_3半导体光催化性能改性71-75
  • 4.3 Bi_2Fe_4O_9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表征75-85
  • 4.3.1 反应温度及时间对Bi_2Fe_4O_9结构及形貌的影响76-83
  • 4.3.2 Bi_2Fe_4O_9表面覆积Ag纳米颗粒组织表征83-85
  • 4.4 Bi_(25)Fe O_(40)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表征85-90
  • 4.4.1 反应温度对Bi_(25)FeO_(40)结构及形貌的影响85-87
  • 4.4.2 反应时间对Bi_(25)FeO_(40)结构及形貌的影响87-89
  • 4.4.3 Bi_(25)Fe O_(40)表面覆积Ag纳米颗粒组织表征89-90
  • 4.5 本章小结90-91
  • 第5章 铁酸铋系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性能91-101
  • 5.1 引言91
  • 5.2 BiFeO_3的光吸收及光催化性能91-93
  • 5.2.1 BiFeO_3的光吸收性质91-92
  • 5.2.2 BiFeO_3的光催化性能92-93
  • 5.2.3 表面覆积Ag纳米颗粒的BiFeO_3光催化性能93
  • 5.3 Bi_2Fe_4O_9的光吸收及光催化性能93-98
  • 5.3.1 Bi_2Fe_4O_9纳米材料的光吸收性质93-96
  • 5.3.2 Bi_2Fe_4O_9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96-97
  • 5.3.3 表面覆积Ag纳米颗粒的Bi_2Fe_4O_9光催化性能97-98
  • 5.4 Bi_(25)Fe O_(40)的光吸收及光催化性能98-100
  • 5.4.1 纯相Bi_(25)FeO_(40)的光学性质98-99
  • 5.4.2 表面覆积Ag纳米颗粒的Bi_(25)FeO_(40)光催化性能99-100
  • 5.5 本章小结100-101
  • 结论101-103
  • 参考文献103-11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10-112
  • 致谢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益丰富的半导体材料[J];中国电子商情;2002年09期

2 ;日益丰富的半导体材料[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2年03期

3 ;半导体材料[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07期

4 ;半导体材料[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08期

5 ;半导体材料[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02期

6 朱金贵;2002年上海市半导体材料年度学术讨论会日前举行[J];上海有色金属;2003年01期

7 管丕恺;张臣;;半导体材料现状与发展[J];中国集成电路;2003年03期

8 ;上海市半导体材料2003年学术年会日前召开[J];上海有色金属;2004年01期

9 ;《半导体材料》[J];稀有金属;2004年03期

10 ;飞利浦开发出新型半导体材料[J];中国集成电路;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庆恒;汝琼娜;;半导体材料测量技术的新进展[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分会理化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孟青;王成亮;江浪;李洪祥;胡文平;;高性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屠海令;;半导体材料工艺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战略研究综述部分[C];1997年

4 常晓天;徐欣;王阳;郭煜;;金属、非金属、半导体材料对细胞生长的影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5 屠海令;;纳米集成电路用半导体材料的科学与技术问题[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顾冰芳;徐国跃;任菁;蔡刚;罗艳;;半导体材料的红外吸收及低发射率方法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Ⅲ)[C];2006年

7 叶谦;周峰;;CdS-TiO_2复合半导体材料的制备[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军;徐科;陈莉;张会珍;;高性能阴极荧光分析系统及其在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第9章 微电子半导体材料与器件[A];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0)[C];2011年

10 李光平;何秀坤;王琴;李晓波;阎平;汝琼娜;郑驹;;近代低温FT-IR技术及其在半导体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理化分析四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玉华 记者 刘领;省信息产业厅领导专题调研我市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N];锦州日报;2006年

2 梁红兵;新工艺面临技术挑战半导体材料时代来临[N];中国电子报;2008年

3 ;半导体材料:追逐时代浪潮[N];河北日报;2002年

4 肖化;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仍将强劲增长[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新政策对半导体材料业有积极作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6 冯健;模式创新更加重要[N];中国电子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许金波;东方电气集团峨嵋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成立[N];乐山日报;2011年

8 杨春;去年半导体材料市场达420亿美元 中国增长排首位[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9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经济技术管理部 祝大同 李清岩;我国半导体材料业十年大跨越[N];中国电子报;2012年

10 记者 常丽君;超高压下半导体材料可变身拓扑绝缘体[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启明;半导体材料的锁相载流子辐射成像[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鞠鹏;钒酸盐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杀菌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3 豆艳坤;典型半导体材料电学性能的温度依赖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英锋;新型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王军;半导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有机合成和葡萄糖传感器中的应用探索[D];天津大学;2015年

6 秦艳艳;纳米贵金属/半导体材料对砷(Ⅲ)的光/电催化转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赵旭光;低维半导体材料的电子自旋结构及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赫;半导体材料的电沉积制备及其形貌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贾博雍;零维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孔晋芳;氧化锌基半导体材料的拉曼光谱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红;局部应变对低维半导体材料的性质调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马晓阳;GaAs及GaAs_(1-x-y)N_xBi_y四元半导体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周马;无带隙半导体材料电子态及其输运性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董金雪;基于厑的有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D];兰州大学;2016年

5 邢诗萌;锡酸镧钡薄膜的光电特性研究及半导体材料电学测试系统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黄瑶翰;硫化物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乌力吉贺希格;铁酸铋系半导体材料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童明清;有机P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朱芳;有机功能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忠恕;半导体材料低温无磨料超光滑表面抛光分析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2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032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1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