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发光层内载流子平衡对蓝色磷光有机发光器件性能改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00:07

  本文关键词:发光层内载流子平衡对蓝色磷光有机发光器件性能改善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载流子平衡 Bphen空穴阻挡层 激子-极化子淬灭


【摘要】: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现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逐渐从实验室阶段向产业化阶段跨进。要实现全彩显示及白光照明,蓝光是必不可少的光源之一。而关于蓝色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中载流子平衡问题是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本论文基于发光层内载流子平衡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传统结构为ITO/NPB(40nm)/m CP:FIrpic(10wt%,20nm)/Bphen(40nm)/Li F(1nm)/Al与ITO/NPB(30nm)/Tc Ta(10nm)/m CP:FIrpic(10wt%,20nm)/Bphen(40nm)/Li F(1nm)/Al的器件进行了比较,初步判断出以m CP作为母体的蓝色磷光有机发光器件发光层内的空穴浓度高于电子浓度,这种失衡直接造成了激子-极化子的淬灭现象变得严重。2、通过在发光层m CP不同位置插入FIrpic蓝光染料的方法探究不同电压下结构为ITO/NPB(30nm)/Tc Ta(10nm)/m CP(xnm)/m CP:FIrpic(10wt%,5nm)/m CP(ynm)/Bphen(40nm)/Li F(1nm)/Al的器件发光层内不同位置的发光情况,其中x+y+5=20。通过研究发现器件的始亮位置靠近m CP/Bphen界面,并且随着电压的增加器件的有效发光位置逐渐向阳极一侧扩展。并通过发光光谱的对比发现空穴在m CP/Bphen界面处堆积产生的静电束缚影响电子向发光层的注入。3、利用电子传输材料(Bphen)低空穴迁移率以及高HOMO能级的特性作为空穴阻挡层插入在空穴传输层一侧,并对插入位置(NPB与Tc Ta、Tc Ta与m CP之间)进行了研究。发现插入位置的不同造成了器件的效率有很大的差异。Tc Ta与m CP之间插入1nm厚Bphen层的器件效率变低。而在NPB与Tc Ta之间插入1nm厚的Bphen层使得器件的性能得到了提高。相对于无Bphen空穴阻挡层的器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从16.07cd/A提高到19.99cd/A,相对提高了24.39%;器件的最大功率效率从14.02lm/W提高到16.68lm/W,相对提高了18.97%;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从7.53%到9.38%,相对提高了24.57%。同时在8099.86cd/m2亮度下,无Bphen层的器件的电流效率滚降为50%,而在该亮度下在NPB与Tc Ta之间插入1nm厚Bphen层的器件的电流效率滚降为38.32%,相对改善了23.36%。4、通过在Tc Ta中掺入FIrpic的方法来探究在Tc Ta与m CP之间插入Bphen层导致器件效率降低的原因。掺杂厚度为1nm,制备了结构为ITO/NPB(30nm)/Tc Ta(9nm)/Tc Ta:FIrpic(10wt%,1nm)/m CP(20nm)/Bphen(40nm)/Li F(1nm)/Al和ITO/NPB(30nm)/Tc Ta(8nm)/Tc Ta:FIrpic(10wt%,1nm)/Bphen(1nm)/m CP(20nm)/Bphen(40nm)/Li F(1nm)/Al的器件。通过分析发现由于Bphen层将空穴阻挡在Tc Ta/Bphen界面处,然后发光层内的电子通过Bphen传输后到达该界面与空穴以非辐射复合的形式消耗掉,因此器件效率降低。5、对插入在NPB与Tc Ta之间的Bphen层的厚度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Bphen层厚度的增加器件的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只是这种变化不是很明显。但是,器件的效率滚降逐渐变得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FIrpic的电子的场依赖性比空穴大有关,使得电子随电场的增加比空穴快,Bphen层的厚度越厚对空穴的阻挡作用越强,使得空穴无法补偿快速增加的电子,导致激子-极化子淬灭变得严重。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载流子平衡 Bphen空穴阻挡层 激子-极化子淬灭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引言11
  • 1.2 OLED的发展及应用11-13
  • 1.3 OLED的基本理论知识13-20
  • 1.3.1 光物理基本知识13-15
  • 1.3.2 电子学基本知识15-19
  • 1.3.3 F?rster能量转移和Dexter能量转移19-20
  • 1.4 OLED的基本原理20-21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1-23
  • 第2章 载流子平衡对OLED性能改善的研究进展23-37
  • 2.1 评价OLED性能的参数23-24
  • 2.2 载流子平衡的研究进展24-25
  • 2.3 基于MCP母体的蓝色磷光OLED发光层内载流子平衡的研究25-37
  • 2.3.1 实验材料、器件制作及测试仪器26-28
  • 2.3.2 蓝色磷光OLED发光层内载流子平衡情况的研究28-32
  • 2.3.3 蓝色磷光OLED发光位置随电压变化情况的研究32-36
  • 2.3.4 小结36-37
  • 第3章 利用载流子平衡改善蓝色磷光OLED性能的研究37-54
  • 3.1 利用BPHEN改善蓝色磷光OLED发光层内载流子平衡的研究37-44
  • 3.1.1 器件结构37-38
  • 3.1.2 器件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38-44
  • 3.2 探究BPHEN的位置引起蓝色磷光OLED效率差异的原因44-48
  • 3.2.1 器件结构44-45
  • 3.2.2 器件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45-48
  • 3.3 BPHEN空穴阻挡层厚度对蓝色磷光OLED性能改善的研究48-53
  • 3.3.1 器件结构48-49
  • 3.3.2 器件测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49-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第4章 总结54-55
  • 参考文献55-60
  • 作者简介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法;唐振方;叶长江;;发光层厚度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01期

2 李红燕;张玉祥;张宏科;王水俊;;采用双发光层制作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工艺研究[J];液晶与显示;2007年01期

3 王立忠;孟昭晖;丛林;韩强;王广德;胡乃香;;发光层厚度比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李建丰;孙硕;欧谷平;张福甲;;单发光层结构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8年03期

5 路林;廖英杰;刘记忠;魏斌;张建华;;高效率和色稳定性的双超薄发光层的黄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8期

6 丁桂英;王立忠;韩强;常喜;黄涛;姜文龙;;一种新的多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光电子.激光;2011年01期

7 刘卫民;;在玻璃平面低压汞蒸汽放电灯中形成发光层的方法[J];发光快报;1988年Z1期

8 王洪梅;王双;肖心明;王宇;孙东殊;杨姗姗;姜文龙;汪津;;高效率双发光层结构白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半导体光电;2013年06期

9 张晓波;曹进;委福祥;蒋雪茵;张志林;朱文清;许少鸿;;发光层厚度变化的高效红色有机电致磷光器件[J];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10 程宝妹;邓振波;徐登辉;肖静;;周期性多发光层结构单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贾勇;邓振波;陈征;;发光层中薄层的插入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叶俊;郑才俊;张晓宏;;高效荧光/磷光杂化白光OLED材料与器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王月飞;;LED用于照明的散热、配光及光色的分析[A];海峡两岸第十五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8年

4 朱德喜;叶辉;高军;刘旭;;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中绝缘层对阴极的影响及计算模型[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朱德喜;叶辉;高军;刘旭;;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中阴极绝缘层的影响及计算模型[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婧;新型高效“冷光源”填补国内节能空白[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许伟邋王坚;OLED:显示性能优异 研发尚待深入[N];中国电子报;2007年

3 罗清岳;无机EL发展及技术状况(上)[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4 王迅;长春应化所制备出高效稳定的全荧光型白光OLED[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胜强;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学仿真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赵娟;高性能白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于建宁;基于荧光与磷光复合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4 苗艳勤;高色稳定性荧光/磷光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5 吴清洋;互补色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色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赵波;量于阱结构和热活化延迟荧光WOLED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7 宋丹丹;磷光OLEDs的效率和效率roll-off特性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颖芳;蓝色和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丁邦东;稠环芳烃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10 林华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发光机理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莉莎;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苏彦新;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向东旭;基于MADN:DPAVBi掺杂体系的蓝光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郭立元;基于C^N=N结构的黄/橙光铱配合物材料设计/合成及其OLED/WOLED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叶静芳;基于激发态内质子转移的聚集发光化合物二元互补色单发光层WOLED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石鑫栋;高效率顶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理论仿真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梁续旭;双发光层结构蓝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发光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穆晓龄;发光层内载流子平衡对蓝色磷光有机发光器件性能改善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曲加伟;周期性发光层结构的蓝色磷光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陈苏杰;载流子传输特性对基于铱化合物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3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033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3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