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影响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影响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 界面陷阱 瞬态特性 量子效率 串音
【摘要】:在锑化铟(InSb)材料生长过程中,InSb表面会存在悬挂键、杂质等缺陷;在红外焦平面阵列制作过程中,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ICP刻蚀)、离子注入以及背减薄等工艺会在红外焦平面InSb材料表面引入一些人们所不希望的界面缺陷以及杂质。这些悬挂键、杂质以及缺陷会在InSb材料中引入一些不可避免的陷阱。然而,目前业界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界面态鲜有报道。由于红外焦平面阵列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制造成本高,对其进行建模和数值仿真已经成为红外焦平面阵列设计与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Silvaco-Atlas半导体器件仿真软件,由InSb半导体的电学特性、光学特性和材料特性入手,加入了肖克莱-瑞利-霍尔(SRH)复合、俄歇(AUGER)复合、辐射复合等复合模型,建立了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仿真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瞬态特性的影响。通过研究界面态下的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光产生率分布、空穴浓度分布、电场强度分布、空穴电流密度分布以及复合率分布,分析了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瞬态响应影响的内在物理机制。界面态的引入使得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响应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从电流、电场、产生率、复合率等微观物理量出发,研究了界面态密度不同时,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瞬态特性的差异,分析了界面态密度对红外焦平面阵列瞬态特性的影响。随着界面陷阱密度的增加,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响应度迅速减小。(2)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串音以及量子效率的影响。通过研究界面态下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光产生率分布、空穴浓度分布、电场强度分布、空穴电流密度分布以及复合率分布,分析了界面态对背照式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串音影响的内在物理机制,以及界面态密度和位置变化时,界面陷阱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串音的影响。InSb吸收层以及像元间隔处界面陷阱的引入大大降低了红外焦平面阵列的串音,并且串音随着界面陷阱密度的增大迅速减小。另外,通过研究界面态下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光产生率分布、空穴浓度分布、空穴电流密度分布以及复合率分布,分析了界面态对背照式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量子效率影响的内在物理机制,界面态密度和位置变化时,界面陷阱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量子效率的影响。界面陷阱降低了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的量子效率,且量子效率随着界面陷阱密度的增大而大大减小,影响最大的是InSb吸收层处的界面陷阱。界面态在降低量子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串音,这提示探测器设计者在器件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根据设计指标客观看待界面态的存在。
【关键词】: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 界面陷阱 瞬态特性 量子效率 串音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1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符号对照表12-14
- 缩略语对照表14-17
- 第一章 绪论17-23
- 1.1 研究背景17-18
- 1.2 InSb红外焦平面阵列研究现状18-20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 1.4 本章总结21-23
- 第二章 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参数23-29
- 2.1 InSb光伏型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23-25
- 2.1.1 光伏效应23-24
- 2.1.2 InSb光伏型探测器常用结构24-25
- 2.2 InSb光伏型红外探测器主要性能参数25-27
- 2.3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物理模型29-37
- 3.1 仿真软件介绍29-30
- 3.2 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数值仿真模型30-35
- 3.2.1 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模型中的基本方程31
- 3.2.2 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模型中的物理效应31-32
- 3.2.3 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模型中界面陷阱理论32-35
- 3.3 本章总结35-37
- 第四章 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性能参数的影响37-65
- 4.1 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瞬态特性的影响37-48
- 4.1.1 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瞬态特性的影响39-45
- 4.1.2“黑洞”效应分析45-48
- 4.2 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串音的影响48-60
- 4.2.1 InSb吸收层背面陷阱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串音的影响50-53
- 4.2.2 像元间隔陷阱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串音的影响53-56
- 4.2.3 台面两侧界面陷阱对In 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串音的影响56-57
- 4.2.4 三位置处均存在界面陷阱对焦平面阵列串音的影响57-60
- 4.3 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量子效率的影响60-63
- 4.4 本章总结63-6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5-67
- 5.1 总结65-66
- 5.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3
- 作者简介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君;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光机电信息;2002年03期
2 李琼花,杨家德;非致冷凝视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特点及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刘世建,徐重阳,曾祥斌;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用探测材料[J];信息记录材料;2003年01期
4 孙志君;红外焦平面阵列热摄像仪市场[J];今日电子;2003年02期
5 孙志君;21世纪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军用前景[J];现代防御技术;2003年03期
6 孙志君,刘俊刚,欧代永;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新军事装备应用[J];传感器世界;2004年11期
7 孙学金;高太长;翟东力;赵世军;练进根;;基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全天空红外测云系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5期
8 朱红;刘永进;赵亦工;;红外焦平面阵列盲元补偿算法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9年01期
9 常淑华;;基于Lab Windows/CVI红外焦平面阵列测试系统[J];煤炭技术;2010年12期
10 黄英东;安建波;曹礼宝;;一种新的红外焦平面阵列盲元检测与补偿方法[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学金;刘剑;赵世军;练进根;陈新甫;孙晓钢;;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定标试验研究[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云涛;李涛;高太长;;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两种定标方法比较[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孙志君;刘俊刚;欧代永;;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新军事装备应用[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薛联;袁祥辉;;红外焦平面阵列参数测试虚拟仪器系统[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步蟾;肖峻;;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多点校正[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应承平;刘红元;史学舜;;“光点偏移法”测量红外焦平面阵列串音[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应承平;刘红元;史学舜;;“光点偏移法”测量红外焦平面阵列串音[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王恒飞;应承平;刘红元;;红外焦平面阵列数据采集系统校准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梁华;于豫民;;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方法的研究[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恒飞;王宁;应承平;刘红元;;红外焦平面阵列数据采集系统校准方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代少升;红外焦平面阵列实时非均匀性校正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范茂彦;BST厚膜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结构及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晓飞;基于DSP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李辛毅;红外焦平面阵列读出信号处理电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刘爽;红外焦平面阵列用超薄PtSi/P-Si结构的优化[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石岩;凝视红外成像信息处理系统图像预处理方法与系统软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科辰;基于国产红外焦平面阵列的非均匀性校正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鹏;界面态对InSb光伏型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影响机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赵爱新;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及其军事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于一;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王江辉;红外焦平面阵列测试数据采集与评价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良;基于LabVIEW的IRFPA器件测试与评价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建华;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算法研究与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李航;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国晨;基于红外焦平面阵列测试的超低噪声直流偏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世勇;红外焦平面阵列整机性能评估技术[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23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12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