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加工工艺提高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
本文关键词:利用微加工工艺提高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 出处:《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行波管 收集极 二次电子发射 无氧铜 化学刻蚀
【摘要】:针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的影响,通过降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方法,提高收集极的效率。并以无氧铜为例,使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对无氧铜样片进行表面处理,得到规则微孔阵列结构。使用二次电子发射测试平台对有无表面处理的无氧铜样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经化学刻蚀处理后的样片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由1.33减小到0.96,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效果明显。将测得的两个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曲线用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模拟设计中。选用已有的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并计算收集极效率。结果表明,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的效率分别由原来的80.1%、57.5%、42.1%提高到82.55%、62.6%、59.2%。该结果对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Abstract]:Aiming 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n the collector efficiency of the space traveling wave tub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llector is improved by reducing the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oxygen free copper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surface of oxygen free copper sample was treated by chemical etching and the regular microporous array structure was obtained. The oxygen free copper sample with or without surface treatment was measured by using the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test platform. The maximum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the sample after chemical etching was reduced from 1.33 to 0.96. The second electron emission suppression effect is obvious. The two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coefficient curves are used in the simulation design of spatial travelling-wave tube collector. The existing three collector structure models are sel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he three collector structure models is increased from 80.1% to 42.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sign of collecting poles of space traveling wave tube.
【作者单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5372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6752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5421)
【分类号】:TN124
【正文快照】: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59.V.20170321.1543.008.html引用格式:白春江,崔万照,叶鸣,等.利用微加工工艺提高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37(2):61-65.BAI C J,CUI W Z,YE M,et al.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llector o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西贤;李实;;多级降压收集极优化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0期
2 王薇;丁宇杰;张宁江;孙自强;丁晟;史召臣;;“磁脉冲挤压法”组合降压收集极的新工艺[J];电子器件;2012年03期
3 骆岷;李瑶;;小型化多级降压收集极引线瓷封件研究[J];真空电子技术;2012年05期
4 李彦宾;王刚;魏义学;;微型多级降压收集极的电、热及动力学优化设计[J];真空电子技术;2008年04期
5 李实;冯西贤;唐康淞;;多级降压收集极入口电子速度分布研究与应用[J];微波学报;2010年S1期
6 郭际;尚新文;肖刘;刘濮鲲;王书见;;多级降压收集极的优化设计[J];微波学报;2012年S2期
7 郭际;尚新文;李飞;肖刘;刘濮鲲;王书见;;非轴对称磁场对多级降压收集极性能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年08期
8 孙瑜;;用于线性注管的一种新型静电聚焦降压收集极[J];电子管技术;1978年03期
9 周文表,宋培德,鲁佩菊;计算机设计的降压收集极的实验验证[J];电子学通讯;1982年05期
10 李家胤,熊祥正,周晓岚,,李慎;多级降压收集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寇建勇;廖复疆;;多级降压收集极初始条件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寇建勇;邬显平;孙瑜;;多级降压收集极再聚焦区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易红霞;刘濮鲲;肖刘;李飞;万晓声;;收集极过渡区轴对称磁场等效电流环参数的计算[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寇建勇;;为什么用静态程序仿真多级降压收集极[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崔建玲;陈宁;邵淑伟;;电子阱在多级降压收集极中的应用[A];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陶瓷——金属封接专辑[C];2011年
6 骆岷;杨定义;周明干;;一种应用于两级降压收集极的绝缘导热瓷件的结构设计[A];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陶瓷—金属封接专辑[C];2012年
7 叶菊芳;刘重贵;;氧化铍瓷收集极封接试验研究[A];第一届陶瓷与金属封接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李桂芳;林兰香;;美制速调管收集极的解剖分析[A];第五届华北、东北地区理化会议论文集[C];1993年
9 朱源;孙昊;李志良;冯进军;;回旋管收集极热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金勇兵;杨中海;黄桃;胡权;秦钰昆;杨德欣;;二次电子发射模型在多级降压收集极CAD中的应用[A];第九届真空技术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荀涛;清洁强流真空二极管相关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回旋管输出系统及收集级热分析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晓冉;三注行波管多级降压收集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吴瑶;相对论速调管收集极的散热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戴文骏;行波管电子枪及收集极的热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贺伟;高性能收集极优化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尚艳华;空间行波管辐射式收集极散热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刘明辉;多级降压收集极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蔡竺吟;行波管多级降压收集极计算机模拟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王军峰;行波管降压收集极的研究及热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马亚林;行波管多级降压收集极辅助设计计算及其次级电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12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41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