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值功率脉冲主振荡功率放大光纤激光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 MOPA脉冲光纤激光系统 高峰值功率 非线性效应 高斯复合型增益光纤 全光纤结构 窄脉冲种子源 光脉冲切割降频 出处:《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脉冲主振荡功率放大光纤激光系统(Master-Oscillator Power Amplifier Fiber Laser System,MOPA)以其输出功率高、光束质量好、可靠性高和结构设计灵活等优势在工业加工、空间激光通讯、激光武器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MOPA系统的峰值功率和光束质量等方面,而放大过程中系统产生的自发放大辐射、非线性效应、多模耦合效应等一直是制约峰值功率和光束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本论文针对MW级高峰值功率MOPA脉冲光纤激光系统开展研究,旨在探索抑制放大过程中产生的自发放大辐射、非线性效应和多模耦合等问题的方法,提高系统的光脉冲峰值功率和光束质量,实现MW级峰值功率的脉冲光输出。1.基于增益光纤能带理论,分析了Yb3+的跃迁及辐射特性,解释了ASE效应的产生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瞬态激光速率方程,分析了光脉冲宽度和波形对于脉冲放大畸变的影响;对放大过程中几种非线性效应的产生原理进行分析,得到非线性效应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分析了几种非线性效应对输出光谱和光脉冲形状产生的影响;对增益光纤进行建模,模拟了不同光纤参数条件下光纤中的模式分布,为大模场少模光纤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2.针对脉冲半导体激光器种子源调制技术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对半导体激光器调制过程中的时间延迟、弛豫振荡和自脉冲等效应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大信号调制和增益开关法对弛豫震荡和自脉冲效应进行控制,产生稳定的脉冲光输出。在此基础上采用同轴传输原理研制了重复频率25 kHz~200kHz的连续可调的脉冲半导体激光驱动电源,获得了最小脉冲宽度为835ps稳定光脉冲输出的激光种子源。3.针对高峰值功率光纤放大系统中ASE效应、非线性效应和自激振荡等开展研究,分析了信号光功率和波形、增益光纤长度、泵浦构型和端面反射对上述效应的影响,探索抑制ASE、非线性和自激振荡效应的方法,提高系统光脉冲峰值功率。信号光输出功率、增益光纤长度和泵浦方式对ASE效应激射光的激射功率和激射波长都有较大影响,光纤长度与ASE激射光波长成正比,与ASE激射光功率成反比。在对mW级的大信号放大时,ASE效应随着信号光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泵浦光功率的增加而增大。在对μW级的小信号进行放大时,信号光功率大小不会对ASE效应产生影响,需要采用正向泵浦对级联光纤放大器提高信号光的放大倍数,综合考虑ASE激射光增益和系统放大效率对光纤长度进行优化;种子源脉冲幅值、增益光纤长度和泵浦方式对非线性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在进行高峰值功率放大时,当增益达到饱和时的光纤长度为最优,并采用反向泵浦方式对高脉冲幅值的光脉冲进行放大,提高非线性阈值功率;通过对输出端面进行包层功率剥离和无芯端帽的设计减小端面功率密度,在端面研抛斜角和镀膜减小端面反射,抑制自激振荡和端面热损伤。4.针对MOPA光纤激光系统主放大增益光纤的模场分布和模式增益进行理论研究与数值计算,探索增大光纤模场面积和实现少模光输出的方法,提高系统的非线性阈值功率和输出光束质量。基于多模光放大理论模型,针对六种典型的折射率和掺杂离子分布中的各阶光模式分布与模式增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模式耦合系数和泵浦条件下的模式功率分布;研究了光纤弯曲效应对模场分布、模场面积和模式损耗的影响。根据模拟分析结果,设计提出一种兼具大模场和抗弯曲畸变特性的高斯复合型双包层增益光纤结构设计方案,模场面积达到1.17×103μm2,基模输出功率占总功率94.67%,达到了增大光纤模场面积和少模输出的目的。5.分别采用全光纤结构和空间耦合结构搭建了两种MW级MOPA光纤激光系统。在全光纤结构系统中,采用高斯复合型增益光纤对光脉冲进行放大,在25kHz时光脉冲宽度和峰值功率分别达到1.2ns和1.56MW。实验还对系统进行了弯曲选模实验,得到了近单模输出的光束(=1.52,=1.56);在空间耦合系统中,采用棒状光子晶体光纤(Rod-like Photonic Crystal Fiber,RPCF)进行空间耦合放大,在25kHz时获得了脉冲宽度和峰值功率分别为1.12ns和2.01MW的光脉冲光输出,=1.23,=1.27。最后,在两套系统中都采用了声光调制光脉冲切割方法,实现了系统在频率为1kHz~200 kHz的范围内连续可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248;TN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立;章鹏;吴俊;刘浩;;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热致衰减研究[J];材料导报;2012年12期
2 刘丽辉,张伟刚,郭宏雷,曹晔,金龙,张昊,杨亦飞,赵启大,开桂云,董孝义;光纤布拉格光栅压力增敏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4年10期
3 涂勤昌,张伟刚,孙磊,董孝义;光纤布拉格光栅横向应变特性的研究[J];中国激光;2004年12期
4 吴飞;李立新;李志全;;均匀光纤布拉格光栅横向受力特性的理论分析[J];中国激光;2006年04期
5 赵洪霞;鲍吉龙;陈莹;;利用剪滞法对包覆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力传递规律的研究[J];中国激光;2006年05期
6 张鑫;;光纤布拉格光栅在火灾监测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顾玉娟;恽斌峰;汪弋平;崔一平;;光纤布拉格光栅的高温特性研究[J];电子器件;2007年06期
8 武斌;李毅;胡双双;蒋群杰;;双光纤布拉格光栅波长锁定器的设计与制备[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1期
9 姚海凤;辛丽;赵海发;宋瑛琳;;级联光纤布拉格光栅光谱特性研究[J];物理实验;2009年01期
10 李鸿强;于晓刚;苗长云;李恩邦;习江涛;王瑞;张诚;张美玲;刘丽妍;;光纤布拉格光栅人体测温的关键问题研究[J];光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鸿强;苗长云;陈弘达;习江涛;张诚;于晓刚;王瑞;张美玲;刘宏伟;;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智能服装人体测温模型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斌;李毅;胡双双;蒋群杰;;双光纤布拉格光栅波长锁定器的设计与制备[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潇;苟怡;;光纤布拉格光栅称重系统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姜碧强;赵建林;秦川;江维;樊帆;黄钊;;基于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浓度变化过程测量[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高庆;朱永;夏哲;张洁;陈伟民;;光纤布拉格光栅的通用组件化封装与温度调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窦小宁;葛海波;王平;;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偏振相关损耗特性的研究分析[A];2013年(第五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宋民青;侯尚林;张保侠;黎锁平;刘延君;;光子晶体光纤布拉格光栅慢光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姚海凤;辛丽;宋瑛林;;级联光纤布拉格光栅光谱特性[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耀;韩正英;高业胜;;高精度光纤布拉格光栅波长测试系统[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张纪周;张晨;由静;;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计在TBM掘进中的监测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忠扬;微纳光纤功能化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金亮;高峰值功率脉冲主振荡功率放大光纤激光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3 田丰;微纳光纤直写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吕昌贵;光纤布拉格光栅传输特性理论分析及其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5 任文华;智能光纤传感网络中关键器件的研制和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赵平;基于微纳光纤的无源微小光学器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潘h介,
本文编号:1500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50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