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恢复外延二极管用150mm高均匀性硅外延材料的制备
本文关键词: 硅外延材料 均匀性 化学气相沉积 快速恢复外延二极管 出处:《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PE3061D型平板式外延炉,在150mm的重掺As的硅单晶衬底上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参数可控且高均匀性的外延层,通过聚光灯、原子力显微镜(AF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汞探针电容-电压测试仪(Hg CV)等测试设备分别研究了外延层的表面形貌、微粗糙度、厚度、电阻率以及均匀性参数。采用了基座浅层包硅技术、周期性滞留层杂质稀释技术、高温快速二次本征生长技术、温场流场调控技术等新型工艺技术,使外延层厚度满足(15±2%)μm,电阻率满足(15±2%)Ω·cm的设计要求,片内厚度和电阻率不均匀性达到2%的水平。制备的硅外延材料应用于FRED的试产,击穿电压高于125V,晶圆的成品率达到90%以上,满足了120VFRED器件使用要求,实现了自主可控。
[Abstract]:An epitaxial layer with controllable parameters and high uniformity was prepared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method on a 150mm heavy as doped silicon single crystal substrate in a PE3061D flat type epitaxial furnac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FTIR), mercury probe capacitance-voltage tester (Hg CVV) and other testing equipment have studied the surface morphology, micro-roughness and thickness of the epitaxial layer, respectively. Resistivity and homogeneity parameters. New technology, such as the technology of base shallow layer inclusion silicon, periodic retention layer impurity dilution technology, high temperature fast secondary growth technology, temperature field flow fiel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so on, are adopted. The thickness of the epitaxial layer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15 卤2 渭 m and the resistivity of 15 卤2) 惟 路cm, and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thickness and resistivity reaches 2%. The prepared silicon epitaxial material is used in the trial production of FRED, the breakdown voltage is higher than 125 V, and the finished product rate of the wafer is more than 90%. I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120 VFRED devices and realizes autonomous and controllable.
【作者单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
【分类号】:TN304.0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德霖;双层外延材料参数的选择[J];微电子技术;1997年04期
2 王向武,马利行,徐红钢,陆春一;N~-/P~+异型高阻厚层硅外延材料[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7年02期
3 张国仁;双外延材料选取实验——400兆50瓦硅大功率管外延材料探讨[J];半导体技术;1980年01期
4 蒙义伯;;直观式储存管显示画面均匀性的两点改进[J];电子管技术;1983年06期
5 刘永全;赵纯经;;改善彩色管涂屏均匀性及提高亮度小结[J];电子管技术;1977年Z1期
6 吴军辉,王涛,刘义和,张文攀;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性及其仿真[J];红外技术;2003年05期
7 苏德伦;张金生;廖守亿;;电阻阵列非均匀性测试[J];红外技术;2010年06期
8 侯秀荣;王进友;;解决膜不匀提高显象管亮度的均匀性[J];真空电子技术;1988年01期
9 John Melonas ,Don Ball ,赵德耀;改善细线的均匀性(Ⅱ)[J];印制电路信息;1995年08期
10 关兴国,严振斌,刘惠生,路红喜,李志强,李艾功;AlGaInP红、橙、黄光高亮度LED外延材料[J];半导体情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水文;;浅谈碱性蚀刻的蚀刻均匀性及其对策[A];第七届全国印制电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战华;曹永超;;红外图像实时非均匀性校正系统设计[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苏德伦;廖守亿;张金生;朱岩;王仕成;王旌;吴永刚;;电阻阵列非均匀性校正[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李旭;杨虎;;基于两点的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校正算法应用[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汤新;王凤贺;;非均匀性处理算法[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金明磊;金伟其;刘崇亮;范永杰;;用于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的辐射参考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李琪;郭晓东;;热源非均匀性与辐射场非单一性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李诚瞻;魏珂;郑英奎;刘果果;庞磊;刘新宇;;检验GaN基外延材料质量的简易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鞠红娥;;红外成像系统非均匀性校正方法的研究[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博洋;闻路红;俞建成;;红外扫描仪中基于场景的非均匀性校正[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开发锗硅和应变硅等高端产品[N];中国电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格林;一种新的SiC外延材料质量评估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樊凡;基于场景的红外非均匀性校正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庆;基于成像制导状态的自适应IRFPA非均匀性校正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刘鑫;自组装单分子层上化学气相沉积铜薄膜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平;基于场景的红外焦平面非均匀性校正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温志刚;红外成像非均匀性校正算法及其FPGA实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姬皓婷;红外图像非均匀性参数测试与校正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谢忠敏;基于场景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5 廖振兴;激光薄膜光学常数和膜厚均匀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郑瑞红;基于场景的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校正[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于春娜;电阻阵列非均匀性自适应校正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李晓阳;基于智能计算的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校正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龚曼曼;基于场景的非均匀性校正[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0 丁召洁;基于场景运动分析的红外焦平面阵列的非均匀性校正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12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51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