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4 12:44

  本文关键词: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大学》 2014年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晓薛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技术革命的发展,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球制造业生产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以垂直专业化为基础的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开始发展。在此过程中,产品内分工这种特殊形式的出现也使得全球分工更为精细,由过去的最终产品层次深入到了产品工序的层次。在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格局下,世界各国资源配置更为灵活和多样。产品内分工的形式从分工规模和深度都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国际分工方式。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逐渐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同时,也参与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中,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加入WTO,产品内分工和贸易模式也逐渐深入到了中国的生产和贸易中。尤其是在以零部件加工装配为主的加工贸易中。产品内分工形式本身是基于产品生产工序的分离,这种产品特性在高技术产业中更为广泛。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制造业部门中全球产品内分工最为显著的部门,其包括电子计算机、通讯和广播电视设备、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子电器等主要部门。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显著模块化特征,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是其参与国际化分工和贸易的主要方式,也是世界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作为我国重点扶持和重点攻关的产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是生产还是贸易都有快速增长,在我国对外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水平的研究,对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及结构优化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立足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角度,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内贸易发展现状及水平,研究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含义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并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度量方法以及发生的基础和动因的做了详细阐述。接着对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整体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分别从规模、结构和流向三个角度对此作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零部件进出口数据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零部件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流向情况进行了详细定性分析,并通过计算零部件整体及各大类零部件产品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笔者发现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内贸易程度较高,但相关零部件产品的贸易集中度相对减少。另外,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融入到了全球生产网络中,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参与产品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升级,促进了我国贸易总额的增长。但要认识到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的零部件加工装配仍占有主要地位,产业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文章最后通过设定模型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结合相关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双边市场规模,人均GDP的差距,要素禀赋,FDI,以及地区因素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存在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6.63;F75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小娟;龙国旗;;我国中间产品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内贸易——一个基于汽车产品的实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11期

3 范爱军;高敬峰;;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03期

4 孙文远;;产品内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5 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10期

6 刘钧霆;;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态势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02期

7 高泽金;夏明国;吴虹;;产品内贸易及对中国的实证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李夏玲;陈圣飞;;中日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零部件贸易分析[J];中国商贸;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恒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北方经济;2008年02期

2 文东伟;冼国明;;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ill in low-tech manufacturing sector[J];China Economist;2009年06期

3 钱学锋;陈勇兵;;国际分散化生产导致了集聚吗: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4 秦晓敏;;价值链控制能力与产业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5 吴福象;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6 梁运文;张帅;;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J];财经研究;2011年12期

7 田文;产品内贸易的定义、计量及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5期

8 戴魁早;;产业垂直专业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2011年04期

9 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获取的价值——基于零部件进出口的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1期

10 程进;;出口加工企业管理分工能力转型的分析——基于管理分工演化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智;;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弱化的伦理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林娟;;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雷鹏;;垂直专业化视角下的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发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4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5 汤碧;沈秋君;孙婕;;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贸易竞争力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兵玉;中—日自由贸易区可行性与对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卜凡;对外开放中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于梦璇;环境安全视角下我国出口贸易管制与激励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晓燕;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姜萌;韩国欧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骠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与FDI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葛翠翠;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曹玉书;中国制造业承接外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彭兴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国恒;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贸易、投资与国际生产组织[J];财经研究;2004年07期

2 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07期

3 张亚斌,易红星,林金开;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6期

4 田文;产品内贸易的定义、计量及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5期

5 曾铮;王鹏;;产品内分工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的渗透与耦合[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6 刘小铁;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8 张纪;;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商品链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7期

9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10 孙文远;;产品内分工刍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路路;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美贸易利益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五”发展蓝图[J];电子产品世界;2000年07期

2 成泉;欧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产业政策[J];电子展望与决策;2000年06期

3 梁钊,赵凡湘;为侨乡培养电子信息人才[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1期

4 孙志恒;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再创电子信息产业新跃进[J];山东电子;2000年01期

5 ;2001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论坛在北京举行[J];中国信息导报;2000年12期

6 ;四川出台电子信息产业优惠政策[J];邮电商情;2000年23期

7 张郁;;电子信息技术以用立业[J];每周电脑报;2000年08期

8 陈艳华;以信息整合为目标 优化企业集成管理系统──华星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追求[J];中国信息导报;2001年06期

9 ;电子信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1年11期

10 ;电子信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1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辉;游劲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人才[A];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C];2005年

2 王新川;程煜;;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合作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4 李晓辉;游劲松;;面向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人才[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5 吴艳霞;党兴华;;加速西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A];建设小康与高技术产业化——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第35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6 王秉科;;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展望[A];21世纪中国电子仪器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4年

7 张庆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和出路研讨[A];促进信息通信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资料汇编[C];2005年

8 吴艳霞;党兴华;;加速西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康灿华;阮飞;;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初探[A];第十二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晓辉;孙玉法;朱军;;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同 马继亮;[N];蚌埠日报;2007年

2 新华;[N];电子报;2007年

3 陈斯;[N];福建日报;2007年

4 主持人: 晁毓山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记者  嘉 宾: 闻 库 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怀进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 龚 克 清华大学副校长 徐智群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5 王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6 夏似飞;[N];湖南日报;2007年

7 ;[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记者 廉士传;[N];四平日报;2006年

9 记者 江领;[N];商务时报;2007年

10 龚砚庆;[N];河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永翔;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周新;淫秽电子信息犯罪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张希荣;全球价值链下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朱文飞;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4 徐福曼;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5 曹洪亮;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孙慧玲;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梁倩茜;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投资环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文杰;成都重庆两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0 何悦;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64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0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