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稳定性研究
本文选题:白光 切入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出处:《光电子·激光》2017年06期
【摘要】:基于红绿/蓝双发光层,制作了结构为ITO/MoO3(10nm)/NPB(40nm)/TCTA(10nm)/CBP:R-4B(2%):GIR1(14%,X nm)/mCP:Firpic(8%,Y nm/BCP(10nm)/Alq3(40nm)/LiF(1nm)/Al(100nm)的白色全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通过调节红绿发光层的厚度X与蓝光发光层的厚度Y,研究了不同发光层厚度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X为23nm、Y为7nm时,器件的光效和色坐标都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在电压分别为5、10和15 V时,色坐标分别为(0.33,0.37)、(0.33,0.37)和(0.34,0.38);在电压为5V时,电流密度为0.674mA,亮度为158.7cd,最大电流效率为26.87cd/A;利用电子阻挡材料TCTA和空穴阻挡材料BCP能够显著提高载流子的复合效率。分析认为:发光层顺序为红绿/蓝时,更有利于蓝光的出射,从而使白光的色坐标更稳定。
[Abstract]:Based on the red green / blue double luminescent layer, A white all-phosphorescenc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alled ITO / MoO3 / 10nmt / TCTA10nmt / TCTA10nmt / CBPR-4BN / 2G: GIR11414 / X / mCP10 / 10nm / BCP10nmP / Alq340nmmt / LiF1nmnmt / / LiF1nmnm-1, has been fabricated. By adjus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red green layer X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blue photoluminescence layer Y, we hav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hickness of luminescent layers on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hickness of luminescent layers on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s have been studied by adjus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red and green layers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blue photoluminescence layer by adjus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red green layer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blue photoluminescence layer. Now: when X is 23nmY is 7nm, The light efficiency and color coordinate of the device are very stable. When the voltage is 5V and 15V, the chromatic coordinates are 0.33 ~ 0.37 ~ 0.37 ~ 0.37) and 0.344 ~ (0.38) ~ 0.38 ~ 0 respectively, and when the voltage is 5 V, the chromatic coordinates are 0.33 ~ (3) ~ (0.37) ~ (0.37) and 0.34 ~ (0.38) ~ (0.38), respectively. The current density is 0.674mA, the brightness is 158.7 cdand the maximum current efficiency is 26.87cd/ A. by using the electron barrier material TCTA and the hole barrier material BCP, the carrier recombination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us, the color coordinates of white light are more stable.
【作者单位】: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41711)资助项目
【分类号】:TN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立军;;影响白光数码管光学性能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24期
2 许并社;徐阳;王华;刘旭光;;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及其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21期
3 逄辉;曹建华;隋岩;李雅敏;华瑞茂;;含噻二唑聚芴类白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J];发光学报;2013年12期
4 刘杰;江漫;梅咏梅;吴占超;匡少平;;白光发光二极管用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J];化学进展;2013年12期
5 陈亚楠;高鹏;杨光达;;白光激光的产生及特性[J];光电技术应用;2011年01期
6 肖志国;;白光电致发光二极管用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8年02期
7 许运华;彭俊彪;曹镛;;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展[J];化学进展;2006年04期
8 刘鹏;蒋玉蓉;杨盛谊;;基于量子点的白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光电;2013年02期
9 石弘颖;;顶发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优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文锋;刘德明;黄黎蓉;马磊;;直接出射白光的新型发光二极管[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纳;王达健;李岚;蒙延双;;白光二极管用荧光体晶体结构和发光特性[A];华北地区硅酸盐学会第八届学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志新;;可调色温、显指的前沿白光大功率产品技术分析[A];2010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袁晓伟;张常年;姜岩峰;;白光LED驱动控制电路的研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谢志元;牛效迪;秦川江;刘俊;程延祥;王利祥;;高性能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设计与组装[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5 王达健;陆启飞;于文惠;马亮;;用于近紫外白光二极管的Ba_3MgSi_2O_8:Eu~(2+),Mn~(2+)荧光材料的三光发射现象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林文晶;苏文明;张东煜;王华;周和丰;崔铮;;具有激子限定结构的磷光/荧光混合型体系白光OLED[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范供齐;施丰华;徐文飞;王海波;;白光LED封装进展的研究[A];海峡两岸第十八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11年
8 蔡毅;王鹏;陆启飞;于文慧;王达健;;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荧光机制的新型白光LED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曾默翔;薛克瑞;黎广志;易云;;LED芯片参数对白光色坐标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LED产业研讨与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寅;施丰华;王海波;;大功率白光LED散热技术研究进展[A];2012(杭州)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阳;以辛基芴为主体的聚合物电致白光材料的合成与能量传递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李洁;白光LED用荧光材料的湿化学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乔君;钪硅酸盐白光LED荧光粉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良;超短脉冲光纤拉曼白光激光器[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2 罗智田;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汽车前照灯白光光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王建云;基于星形多臂结构发光材料的OLED器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王义星;深蓝荧光材料在荧光磷光混合式白光OLED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黄马连;功率型LED白光光谱优化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朱映光;双波段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7 崔庆;白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新贝;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研制[D];陕西科技大学;2007年
9 许亮;白光二极管用宽激发带荧光体的微结构和光谱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10 周美玲;直接发白光的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材料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3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69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