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有机平面异质结器件中三重态的湮灭过程

发布时间:2018-04-17 14:18

  本文选题:有机平面异质结器件 + 电致发光磁效应 ; 参考:《西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由于具备自发光、高色域以及可折叠等先天优势,在固体照明和平板显示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经过长久的投入和研究,OLEDs的性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市场中也有一些产品。然而OLEDs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实用还存在很多挑战,尤其是很多基础问题尚未解决。这里面就包括器件寿命短以及量子效率低等问题。OLEDs中的单重态决定了器件的荧光效率,因此增加单重态的数量有助于提高器件的荧光效率。而利用占比多(75%)的三重态向单重态的转变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目前,OLEDs中的反系间窜越(RISC)过程和三重态-三重态湮灭(TTA)过程可以实现这一目的。Adachi等人利用RISC过程已经获得一个较高的外量子效率,并且探究了RISC过程的发生机制。而由于TTA过程是两个激发态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一个较大的三重态浓度才能发生,通常我们在激子型器件的低温及大注入电流下观察到TTA过程。本文,我们探究了激子型OLEDs室温下的TTA过程,并且实现了激基复合物型OLEDs的TTA过程,并研究了TTA过程的内在机制。事实上,OLEDs中的微观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且不容易被直接探测到,而有机电致发光磁效应(MEL)对这些微观过程非常灵敏,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来探测这些自旋相关的微观过程。本论文我们制备了两类有机平面异质结OLEDs,通过对有机材料的选择以及器件结构的设计成功实现了激子间室温下的TTA过程以及激基复合物间的TTA过程。通过分析OLEDs的MEL曲线、器件结构及电致发光光谱,探究了TTA过程的发生条件和内在机制。这一工作希望能够理解TTA过程的物理机制,这将对提高激子型或者激基复合物型OLEDs的发光效率提出一定的建议。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OLEDs的历史起源以及在目前生活中的应用,并简单介绍了OLEDs辐射光子的基本过程;而后陈述了OLEDs荧光效率低下的缘由,并介绍了可增加单重态数量的微观过程;最后介绍了MEL探测器件内部微观过程的原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OLEDs的制备和测量过程及其所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包含mCP和CBP的平面异质结器件中的室温TTA过程和反常的MEL温度依赖行为,结构是ITO/PEDOT:PSS/NPB(30 nm)/mCP(or CBP)(40nm)/TPBi(50 nm)/LiF(1 nm)/Al(120 nm)。结果显示:器件MEL曲线的低场上升幅度在低温下更高,同时MEL曲线的高场下降现象在室温下出现而在低温下消失。这与通常发现的MEL随温度的变化截然不同。这表明ISC过程随着温度降低而变得更迅速,同时室温下器件中存在TTA过程,这一过程却在低温下消失。通过分析器件的归一化电致发光光谱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我们发现器件中同时存在激子和激基复合物,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激子数量减少而激基复合物数量增多。由此得出结论:低温下,激基复合物的含量增多导致了更迅速ISC转化过程;同时mCP或者CBP层中的长寿命激子导致了室温下的TTA过程,而低温下mCP或者CBP层中的激子数量减少,导致了TTA过程的消失。本工作在室温下实现了激子间的TTA过程,并探索了有机发光二极管中激发态间(激子和激基复合物)的ISC和TTA过程的内在机制。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平面异质结激基复合物器件中的TTA过程,结构是ITO/TTP(80 nm)/PPT(80 nm)/LiF(1 nm)/Al(120 nm)。TTA过程虽可以提高器件发光效率,但很难在激基复合物型OLEDs中发生,因为这一过程需要相近多个分子的参与。然而,我们在平面异质结器件中通过让激基复合物在一个窄小的区域内复合而提高其浓度,继而实现TTA过程。TTA过程由MEL曲线的高场下降反映出来,器件的MEL曲线的高场在150 K左右表现出下降行为,并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强。不仅如此,这一行为还在大注入电流下呈现出更明显的下降。这和TTA过程在温度和注入电流下的变化一致,很好的证明了器件中存在TTA过程。通过对器件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此双层有机平面异质结器件中存在很大的LUMO-LUMO和HOMO-HOMO能级势垒,分别是1.4和1.9 eV,电子和空穴不能翻越如此大的能级势垒而全部留在异质结界面附近,在界面附近的小区域内形成大浓度的激基复合物,从而在低温下发生TTA过程。另外,我们适当选择施主分子还在室温下发现了激基复合物中的TTA过程,并初步探讨了其物理机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清,郑新友,吴有智,丁邦东,蒋雪茵,张志林,许少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界面激基复合物的形成[J];发光学报;2003年06期

2 朱文清,郑新友,丁邦东,蒋雪茵,张志林,许少鸿;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激基复合物发射及特性[J];化学学报;2004年24期

3 朱文清,郑新友,蒋雪茵,张志林,许少鸿,张宝文;吡唑啉衍生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激基复合物的发射[J];化学学报;2005年13期

4 关云霞;牛连斌;孔春阳;崔玉亭;何国田;;基于激基复合物纯正发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J];发光学报;2011年12期

5 赵江;何志群;张娇;张晓晋;杨柳;孟腾飞;刘淑杰;梁春军;刘姝;;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多组份电致激基复合物形成及抑制[J];光学学报;2014年08期

6 谢伟杰;李昱鹏;孙成林;李峰;费腾;马於光;;利用激基复合物发光的有机白光器件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7期

7 张巍;于军胜;李璐;蒋亚东;张清;;芴类衍生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激基复合物[J];光电子.激光;2009年09期

8 永学;;迎接成熟期的异质结[J];半导体情报;1973年01期

9 田牧;异质结扩散模型电流传输理论研究——Ⅲ.异质结伏—安特性的扩散-发射组合模型[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84年01期

10 杨文库,邓文荣;异质结内建电压的研究[J];红外研究;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季怀;岳根田;林建明;兰章;;聚合物异质结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薛冰纯;邵学广;蔡文生;;弯曲型和直线型碳纳米管异质结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比较[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汪圣尧;戴珂;陈浩;;溴氧化铋/钼酸镍异质结制备、表征及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1分会:光化学[C];2014年

4 李维实;;基于分子异质结化合物的有机光电材料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莫雄;陈红征;施敏敏;汪茫;;溶液共混制备酞菁/傒本体异质结[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凯歌;Freddie Withers;曹阳;胡晟;于葛亮;Cinzia Casiraghi;;以拉曼光谱探测二维异质结中的范德华界面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0分会:低维碳材料[C];2014年

7 王峻岭;游陆;;(La,Sr)MnO_3/BiFeO_3异质结中磁畴的电场控制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戴守愚;刘立丰;吕惠宾;陈正豪;;磁性异质结中的半导体-金属转变现象[A];第十二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何畅;贺庆国;李永舫;白凤莲;;新型分子TPA-DCM-TPA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10 李建章;王洪;陈久福;钟俊波;胡伟;;g-C_3N_4/TiO_2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脱色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金贝;咔唑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郑奇靖;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异质结中超快电荷转移的非绝热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申衍伟;ZnO异质结光电器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张克难;二硫化钼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的制备和光电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张天佑;高效热活化延迟荧光器件设计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徐巍栋;共轭大分子电解质阴极修饰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7 刘阳;高效有机电致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颜飞;有机光电器件性能的改进及Exciplex发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9 马洁;基于氟硼吡咯的三重态光敏剂的合成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杨怡豪;基于异向介质和超表面的新型电磁波隐身器件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巍;芴类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激基复合物及其作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令勇洲;基于激基复合物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磁场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周顺良;荧光激基复合物对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苗艳斌;激基复合物基高性能荧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5 王东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激基复合物的形成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6 胡小叙;基于电致激基复合物及激基复合物发光的有机白光器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朱飞剑;基于激基复合物发光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6年

8 阮开群;基于石墨烯/超薄硅异质结高性能柔性光伏器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王楠;ZnO/Cu_2O纳米核壳异质结阵列的制备及光电特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鹏毅;溅射制备铜锌锡硫薄膜及其CZTS/In_2S_3异质结的初步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63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763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4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