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Cr,Tm,Ho:YAG激光器设计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3 11:22

  本文选题:Cr + Tm ; 参考:《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Cr,Tm,Ho:YAG激光器输出的2.1μm激光波长非常接近水分子的一个吸收峰值,输出能量能够被人体组织中水分大量的吸收的特性,在医学领域有着普遍的应用。本课题主要围绕激光器设计以及如何提高激光器输出效率等展开研究。为了提高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及整体工作稳定性,本论文在单路激光器的基础上提出双路激光的设计理念,激光器内部采用双聚光腔的组合形式。文中首先对激光器的工作物质工作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述;比较了不同泵浦源及聚光腔与激光工作物质之间的光学特性,选取了合适的泵浦源和聚光腔,另根据不同结构类型的谐振腔体对激光输出功率的影响,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了平凹型腔体,并通过实验验证选取了输出透镜的最优透过率;最后,结合电源系统和冷却系统,设计出Cr,Tm,Ho:YAG激光器的整体结构。激光器输出的能量通过单透镜耦合系统射入光纤端面,激光光束的束腰半径、发散角与光纤纤芯半径值及数值孔径角对系统耦合效率有着决定性影响,实验设计过程中采用异步工作输出模式,选取了焦距18mm的透镜和软硅酮包层、纤芯直径550μm的石英光纤。激光器整机系统调试过程中,分析了冷却温度的对其输出效率的影响,最后以激光与人体结石实验为例,验证了2.1μm激光波长Cr,Tm,Ho:YAG激光器的临床使用效果。
[Abstract]:The wavelength of the 2.1 渭 m laser output from the Cr-TmTmHO: YAG laser is very close to a peak value of water absorption, and the output energy can be absorbed by a large amount of water in human tissues.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medical field. This paper focuses on laser design and how to improve laser output efficien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utput power and overall working stability of the laser, the design concept of double-channel laser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single-channel laser. In this paper,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laser is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different pump source and the condenser and the laser working material are compared, and the suitable pump source and the condensing cavity are selected.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onator on laser output power, the flat cavity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the optimal transmittance of the output lens is selected through experiments. Combined with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cooling system,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Cr-TmU How: YAG laser is designed. The energy output from the laser is injected into the fiber end surface through a single lens coupling system. The beam waist radius, divergence angle, fiber core radius and numerical aperture angle of the laser beam have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 coupling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In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 the lens of focal length 18mm and the cladding of soft silicone were selected, and the core diameter was 550 渭 m. The effect of cooling temperature on the output efficiency is analyzed during the debugging of the whole laser system. Finally, taking the experiment of laser and human stone as an exampl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2.1 渭 m laser wavelength Cr-TmTm Ho: YAG laser is verified.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华,李正红,江金生;相对论速调管单重入谐振腔的解析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4期

2 许晓军,陆启生;分数阶傅立叶变换在球面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应用激光;2000年04期

3 黄永箴,国伟华;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微光学谐振腔品质因子的比较(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1年02期

4 郑勤红,钱双平,解福瑶;谐振腔本征值问题的多极理论分析[J];微波学报;2001年01期

5 徐诚,张晓娟,邢锋,宋文淼;能消除“非物理模”的电磁谐振腔的数值方法[J];微波学报;2001年03期

6 陈正兴;谐振腔帘栅打火引起的故障及处理[J];现代电视技术;2002年12期

7 谷怀民,邢达;采用扫描谐振腔进行腔内振铃红外吸收光谱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03年03期

8 逯贵祯,宁曰民,张文杰,林金才;关于谐振腔品质因数的数值计算[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高阳;一种谐振腔参量的测量方法[J];舰船电子对抗;2004年02期

10 路鑫超;刘先达;张玉峰;;热透镜谐振腔参数对指向精度的影响[J];激光与红外;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琼;王暖让;王勇;高连山;冯克明;;低损耗超导谐振腔的仿真设计和实验研究[A];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艳;姜田;冯一军;;电负媒质和磁负媒质填充的矩形谐振腔特性分析[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3 程勇;王晓兵;孙斌;毛少卿;;定向棱镜谐振腔的特性研究[A];湖北省激光学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杨维东;;氟化氢泛频化学激光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5 范植开;刘庆想;;谐振腔链色散关系及场分布的解析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6 范植开;刘庆想;;谐振腔链色散关系及场分布的解析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班永灵;聂在平;周乐柱;于哲峰;;基于四面体的高阶矢量有限元的谐振腔计算[A];第十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周彬;张文杰;;同轴谐振腔螺钉加载结构中的螺钉等效电纳拟合公式推导[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华;张凯;;一种高效等离子体腔体的开发[A];第十二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德玺;杨中海;朱小芳;李建清;于兵芳;胡玉禄;;谐振腔的有限积分方法三维模拟[A];第九届真空技术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辛琦;正弦波纹同轴布喇格谐振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路建民;基于谐振腔理论的高速系统建模与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邱晨;基于微环谐振腔可调特性的硅光子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王乃志;宽带高增益Fabry-Perot谐振腔天线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5 王振南;激光腔衰荡光谱用于水中溶存气体探测的可行性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瑜;同轴布喇格谐振腔电磁特性的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艳;小型化微波谐振腔的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钟树菊;有源微环谐振腔动态特性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侯信磊;介质加载谐振腔有限元分析法及其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张凯;椭球谐振腔微波等离子体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杨涛;超稳定Fabry-Perot腔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宋燎原;微波加热系统设计及谐振腔内电磁场分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陶洁;磁性纳米膜微波电磁参量谐振腔法测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张_(;谐振腔内波面变换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10 吴光旭;基于超常材料新型谐振腔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1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791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