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波制冷红外成像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选题:红外成像 + FPGA ; 参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红外热成像技术利用红外辐射原理,通过测取目标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能量,将被测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转换为形象直观的热图像。它具有响应速度快、测量范围宽、非接触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直观形象等特点,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谁掌握了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谁就取得了夜战的主动权;在民用领域,已在材料缺陷的检测与评价、建筑节能评价、设备状态热诊断、生产过程监控、自动测试、减灾防灾等诸多方面获得了应用,并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主要研究中波制冷红外成像组件的设计与实现,基于中波320x256制冷型探测器,基于FPGA的硬件平台,硬件包括探测器缓冲放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数模转换电路、供电电源电路等相关电路的设计实现,软件包括FPGA中包括通信控制,信号采集,信号处理等图像算法处理和控制技术软件以及上位机操控软件。实现了分辨率为320×256,两路cameralink_full数字视频接口,帧频25-200Hz,应用非均匀校正、坏元填充、宽灰度图像显示等图像处理算法,完成实时成像模拟显示,cameralink_full接口14bit数字图像输出,并可以通过串口和网络UDP两种方式对热像仪进行实时控制等功能。本文的特点和创新体现在硬件上该成像组件接口丰富,cameralink_full格式数字图像速度传输快,便于后续图像处理;可以与其他成像系统、计算机和交换机组网完成对成像组件的实时控制。软件上采用两点非均匀校正技术基于事先标定系数并根据场景实时计算生成新的系数完成成像组件的校正操作,使成像更适用于当前观测背景,实时剔除坏元技术在原有坏元剔除基础上增加新出坏元的处理,实现了每帧图像的实时坏元判别和剔除。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为设计并实现了该红外成像组件,在帧频、图像控制、图像输出时序、两路高速数据格式输出、坏元处理等功能上均满足客户需求;在噪声等效温差、校正后非均匀性、MRTD等红外图像主要技术指标上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在对图像质量要求高的军事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Abstract]: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 uses the principle of infrared radiation, through measuring the infrared radiation energy of the object surface,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measured object surface is converted into a visual thermal imag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response, wide measurement range, non-contact measurement and intuitive image of measurement results. It has been paid full attention to in the military field. Whoever grasps the advanced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 who obtains the initiative of night combat; In the civil field, it has been appli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material defect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evaluation, equipment condition thermal diagnosis, production process monitoring, automatic testing, disaster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and so on, and has shown more and more powerful vitality.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infrared imaging module of medium wave refrigeration, which is based on medium wave 320x256 refrigeration detector, hardware platform based on FPGA, including detector buffer amplifier circuit, A / D conversion circuit,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etc.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analog conversion circuit,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other related circuits,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signal acquisition, signal processing and image algorithm processing and control software, as well as host computer control software, are included in the software. With a resolution of 320 脳 256, two cameralink_full digital video interfaces, frame frequency 25-200Hz, and using non-uniform correction, bad element filling, wide gray image display and other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the real-time imaging analog display and cameralinkfull interface 14bit digital image output are realized. And through serial port and network UDP two ways to the thermal imager real-time control and other func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reflected in the rich interface of the imaging component in hardware. The digital image can be transmitted fast and convenient for subsequent image processing, and can be connected with other imaging systems, computers and switches to complete the real-time control of imaging components. In the software, two-point nonuniformity correction technique is used to complete the correction operation of the imaging module based on the pre-calibr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real-time calculation of the scene, which makes the imaging more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observation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original bad element culling, the new bad element processing is added in the technology of real time eliminating bad element, and the real time bad element discrimin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each frame image is realized.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is paper ar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frared imaging module, which can meet the customer's demand in the functions of frame frequency, image control, image output timing, two-channel high-speed data format output, bad element processing, etc. After correction, the main technical indexes of infrared images such as non-uniformity and MRTD have reached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which has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military field which requires high image quality.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21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超英;黄美成;;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防盗系统[J];安防科技;2006年09期
2 张亚婷;;快速3D激光扫描技术中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J];安防科技;2007年11期
3 周鸣争,汪军;基于直方图变换的弹痕图像增强技术及实现[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王镇东;孙红星;邓永娣;赵楠楠;;手背静脉识别的图像处理算法[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桂志国;张鹏程;韩焱;王明泉;;基于拉格朗日插值的射线图像增强技术[J];半导体技术;2009年11期
6 曹培;刘甲第;;基于图像的车牌识别[J];办公自动化;2012年12期
7 傅德彬,王吉文;运动目标高速实时数字图像测量系统[J];兵工自动化;2004年03期
8 王惠明;史萍;;图像纹理特征的提取方法[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张小喜,沈庭芝,毕革平;金属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10 李刚,范瑞霞;一种改进的图像中值滤波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科峰;曾庆宁;许钢;陈理光;;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虹膜识别算法[A];第十一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3)论文集[C];2003年
2 胡贝贝;王景中;;基于边缘检测算法的钢管厚度测量[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牛毅菲;汪渤;苗常青;;图像匹配方法研究[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三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伟;于桂杰;杨松军;张朝晖;;图像位移检测中的一种亚像素快速匹配算法[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康硕;綦慧;高风;;基于FPGA的数字成像模块设计[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鲁剑锋;张云峰;魏雅娟;;采用DSP的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八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代毅;王学田;高本庆;;典型云背景红外图像的生成算法[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洪毅;李玉柱;陈智源;何玉营;;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卫星遥感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设计[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冯辅周;靳莹;甘露;何嘉武;;铁谱图像的数字化特征提取及其分类识别[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娅辉;薛景锋;张大治;李新良;宋娜;;基于小波尺度谱的航空发动机碰摩故障特征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家乾;移动机器人自主创建环境地图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李斌;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殷海青;图像分析中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及其最优化和正则化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郑泽忠;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高速公路汽车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方兆宝;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的MCSs时空演变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4年
6 姜大志;计算机视觉中三维重构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7 郭景峰;轧辊辊型非接触检测理论与CCD实现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8 邓湘金;基于模式识别知识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9 韩秀珍;东亚飞蝗灾害的遥感监测机理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10 杨词银;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数字X线医学图像增强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驰光;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温控电路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韩博;手持式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3 魏坦勋;人体非接触测温综合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郝东亮;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吸收层与辐射调制、微扫描技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5 陈子龙;基于热成像的作物抗旱性检测及温度采集系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6 刘亮;双材料微悬臂阵列非制冷热成像探测器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龙;基于OMAP的视频图像采集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 田鹏飞;红外热成像气密性检测方法的技术探讨[D];扬州大学;2013年
9 王湘波;热红外成像系统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10 崔蓝芳;目标红外多波段特性仿真与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880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880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