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速跳变优化Ka波段梯形线行波管效率研究
本文选题:Ka波段带状注行波管 + 相速跳变技术 ; 参考:《微波学报》2017年S1期
【摘要】:相速跳变技术是通过改变慢波结构的尺寸,从而改变慢波结构中微波信号的相速度,使其与互作用过后的电子注速度实现再同步,重新激励起有效的注-波互作用,实现输出功率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利用CST计算了不同周期长度的慢波结构的色散特性和耦合阻抗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粒子模拟(PIC)技术计算了注-波互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行波管的电子效率,将相速跳变技术运用到Ka波段带状注三槽梯形线慢波结构行波管中。结果证实:对于周期均匀的慢波结构构成的第一种行波管,在33GHz频点处最大输出功率为10.15kW,电子效率为10.36%;而对于由1段周期跳变的慢波结构构成的第二种行波管,在33GHz频率处输出功率为12.09kW,电子效率为12.34%;两者相比,电子效率提高了1.98%。
[Abstract]:By changing the size of the slow-wave structure, the phase-velocity of microwave signal in the slow-wave structure can be changed so that the phase velocity of microwave signal can be resynchronized with the interacting electron beam velocity, and the effective beam-wave interaction can be reexcited. The output power is further improved. In this paper, the dispersion and coupling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low wave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periodic lengths are calculated by CST, and the beam-wave interaction is calculated by particle simulation (PIC) techniqu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lectronic efficiency of TWT, the phase velocity jump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Ka-band beam-three-slot trapezoidal slow-wave TW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at 33GHz is 10.15 kW and the electron efficiency is 10.36 for the first type of traveling-wave tube with a periodic slow-wave structure, while the second type of traveling-wave tube is composed of a slow-wave structure with one periodic jump. At 33GHz, the output power is 12.09kW and the electron efficiency is 12.340.Compared with the two, the electronic efficiency is improved by 1.98kW.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北京真空电子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31010,61371052,61471091) 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CEMEE2015Z0101B,6142807020102,9140A23010415DZ02001,6141A02022402)
【分类号】:TN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勤;空间行波管[J];真空电子技术;2003年02期
2 王自成;王莉;李海强;戴志浩;李镇淮;宋培德;杨勇;;引起行波管增益幅度相位波动的一种原因[J];真空电子技术;2006年02期
3 梁国恩;解安国;;行波管关断方式对应用系统可靠性的影响[J];电子工程师;2007年05期
4 钟国俭;;行波管失效分析及其发射机可靠性的提高[J];雷达与对抗;2007年03期
5 张勇;何小琦;宋芳芳;;行波管可靠性研究探讨[J];电子质量;2008年06期
6 刘军华;;不断发展中的行波管技术[J];真空电子技术;2010年04期
7 王忠林;冯进军;;行波管研制知识管理框架[J];真空电子技术;2011年01期
8 官朝晖;;行波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真空电子技术;2011年06期
9 王军军;陈晶晶;;行波管发射机调试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2年07期
10 李卓成;;国外空间行波管放大器现状与发展[J];空间电子技术;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小保;姚刘聪;樊会明;;栅控行波管栅发射的产生及抑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1年
2 范培云;冯西贤;;空间行波管应用进展及前景[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陈宁;;行波管可靠性预计模型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孙添飞;李想;孙萌;倪盈盛;;一种大功率脉冲行波管热态输出驻波比的测量方法[A];第八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葛永基;陈淑华;;应用微机的行波管扫频热测系统[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6 赵洪;罗马奇;陈炳荣;;行波管测量的行波形成新算法[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银杏;邬显平;;TWT中的混沌现象的实验观察[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宫玉彬;王文祥;;脊加载环板行波管的二维非线性理论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蔡绍伦;;卫星地面站用通信行波管的高频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李庆绩;赵士录;;增加行波管线性工作范围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胜美;多注太赫兹折叠波导行波管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刘国;G波段带状束返波管及Ku波段带状束行波管高频结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诸葛天祥;新型平面型级联行波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颜卫忠;折叠波导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魏望和;带状束新型螺旋线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廖明亮;V波段曲折波导行波管及新结构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郑源;交错双栅带状束行波管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石先宝;带状电子注行波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李建清;行波管三维非线性理论及其网络并行计算[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10 李斌;行波管幅相一致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文安;新型宽带大功率毫米波带状注行波管关键部件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2 陈凯方;高效率W波段脉冲行波管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3 刘之畅;高可靠行波管结构分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鹏;大功率行波管及材料的显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肖小义;曲折波导行波管互作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新娜;某种Ku波段脉冲行波管的高效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春;Q波段高效率折叠波导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刘敏玉;行波管电子光学系统仿真计算软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陈昌年;宽带行波管返波振荡及谐波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奇佳;行波管微波非线性参数测试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59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05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