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分子器件的模拟设计与计算
本文选题:密度泛函理论 + 分子器件 ; 参考:《安徽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传统硅基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应用于宏观尺度的电荷输运规律将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各种规律。受到各种工艺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器件微型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寻求新的方法来满足器件的发展需求。分子器件在电子器件微型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经过几十年不停的研究,无论是在实验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验方面,分子自组装方法、机械可控劈裂结方法、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光镊技术等等实验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这为分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理论上,在分子器件的输运性质研究过程中,人们发展了凝胶模型散射矩阵方法、第一性原理非平衡态格林函数等多种计算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密度泛函与非平衡格林函数相结合的第一原理方法从理论上模拟设计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器件。本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分子器件的发展过程、器件中出现的量子效应、常用的实验方法以及影响分子器件的因素;第二章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密度泛函、 (非)平衡格林函数以及Landauer-Buttiker理论等内容,最后介绍了论文完成过程中所使用的软件包。通过前两章的内容介绍,可以对分子器件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基础有一定的了解。在第三章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光致变色分子的输运性质。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子会在不同的构型之间相互转化,这样就会引起分子中电荷分布的变化,当加上一定的电压时,对于不同的构型,会得到不同的电流值。如果将电流大的状态作为“开”状态,电流小的状态作为“关”状态,就可以将该分子做成分子开关。利用该分子我们设计了两种模型,—种是使分子连接在两个共线的电极上,还用一种是将分子连接在具有落差的电极之间,另外,在两种模型中所使用的电极也有所变化。在第四章中,主要研究了两个对硫苯分子用导线连接起来在不同二面角时的输运性质。由于对硫苯为平面型分子,具有很好的对称性,所以我们只研究了两个分子所在平面形成的二面角为0,15,30,45,60,75,90度时的输运性质。在计算的过程中,将左边的一个分子固定,让右边的分子沿着两个硫原子形成的轴线方向旋转到特定的角度。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该器件的电流会随着二面角的增加而减小,当二面角的角度增加到90度时电流几乎减小到0。作为扫描隧道显微镜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探针决定了扫描图像的质量。在第五章中我们从理论上模拟了单壁碳纳米锥与金属针组合所形成的新型组合探针的扫描性质。在模拟中我们将单壁碳纳米锥安装到金属针顶端,对Au(100)面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了扫描,并且对吸附在金表面的乙烯分子沿着两个碳原子的方向进行扫描。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这种组合探针对于晶体与无机材料都具有很好的分辨能力,从而证明了这种组合探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ilicon - based semiconductor device , the size of the device is smaller and smaller . The charge transport law applied to the macro - scale is no longer applicable . Instead , it is based on the various laws of quantum mechanics . The traditional method has not m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the device . The molecular self - assembly method , the mechanical controllable splitting knot method , th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technology , the optical tweezers technology and the like have been widely developed and used , which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devices ;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devices , the method of scattering matrix of gel model , the first principle , the non - equilibrium Green function and so on are developed . The first principle method combining the density functional function and the non - equilibrium Green function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device with specific function .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lecular device , the quantum effect in the device , the commonly used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molecular device .
In chapter 3 , we have studied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the novel composite probe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sulfur atoms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3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立英;;分子器件 数据聚焦分析[J];科学观察;2006年06期
2 王利光;陈蕾;李勇;郭良;田上胜规;XZ田捷;;电极耦接变化对分子器件电子输运特性影响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1期
3 李怀志;蔺丽丽;王传奎;;溶剂环境对分子器件电学性质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金志平,彭孝军,孙立成;卟啉超分子化合物在分子器件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03年07期
5 侯长军;张红英;霍丹群;罗小刚;法焕宝;张国平;;卟啉分子器件研究进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0年05期
6 刘瑞金;关于分子器件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05年09期
7 曹阳;郭雪峰;;碳基纳米电极在分子器件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2年09期
8 张振华;杨中芹;袁剑辉;邱明;;有机分子器件输运性质的接触距离效应[J];科学通报;2007年10期
9 刘志斌;超分子光化学分子器件的进展[J];液晶与显示;1997年02期
10 郎远涛,黄宗浩;分子整流器件整流原理分析[J];吉林工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侯士敏;钱则侃;;分子器件电路的第一性原理理论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方应翠;赵建华;高洪营;;硅表面氢原子层脱耦合研究[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宁静;侯士敏;;共轭π键连续性对分子器件电学特性的影响[A];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邹斌;李宗良;马勇;闫循旺;王传奎;;分子构型对分子器件伏-安特性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沈兴海;;环糊精纳米管和超分子器件的构筑及物化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王乐勇;John A.Gladysz;;具有偶极距的铑分子陀螺仪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7 唐瑜;柳亮亮;于明汇;刘伟生;;层状稀土氢氧化物插层组装及白光薄膜分子器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美国发力分子器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光宪;我有点搞不清化学了[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志强;分子器件负微分电阻效应和整流效应的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蔺丽丽;分子器件弹性和非弹性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永西;分子器件中量子输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蒋锋;有机高分子掺杂及有机分子器件输运问题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明君;苯基D/A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邹斌;分子器件非弹性电子隧穿谱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小姣;低维碳基分子器件的电荷输运机理研究及计算设计[D];湖南大学;2012年
8 孙玉希;安替比林类有机光电转换分子器件的结构设计与验证[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英德;单分子电子器件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邓小清;功能分子器件整流性能的第一原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怀志;溶剂环境对分子器件电学性质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红海;分子器件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秀能;苯胺类分子器件电学特性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邹斌;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彩霞;基于卟啉光敏剂的光致产氢分子器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宝义;有机分子器件I-V特性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何军;C_(60)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秦伊南;分子器件的构筑及其基础应用与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9 杜威;联苯二硫酚分子器件电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王兵;新型分子器件的模拟设计与计算[D];安徽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76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07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