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荧烯激子能量共振分析三重态激子-电荷作用的磁电导机制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reason why triplet excitons interact with charge (triplet-charge interaction,TCI) to produce magnetic conductance (magneto-conductance,MC), a series of red fluorene (rubrene) type organic luminescent devices were fabricated by using different work function metals such as Al,Li F/Al and Ca as cathodes. At room temperature, negative MC. decreases monoton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magnetic field in Al electrode devices. The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 curves show that the holes in the Al electrode device are superfluous carriers and the trap charge is easily formed when the electron injection is difficult. Using the energy resonance of single state exciton (singlet,S) and triplet exciton (triplet,T) in rubrene, the ratio of S exciton fission (STT) and T exciton fusion (TTA) is changed to regulate the ratio of T excit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charge (charge,C) is regulated by changing the electron injection barrier height by changing the cathode. Finally, the control of TCI is real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gative MC in Al electrode devices should not be caused by T excitons and redundant holes by dissociating or scattering channel TCI, but by the quenching of T and trapped electrons through TCI channels. In addition, the MC of the more balanced Li F/Al and Ca electrode devices with carrier injection is one order of magnitude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Al electrode devices, and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agnetic field, which is not due to the weak TCI in the balanced injection devices. However, because the traps in the rubrene functional layer are easily occupied by electrons, the effect of TCI detrap quenching channel and trap quenching channel on the current is reduced. Therefore, carrier tra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gnetic effect of TCI. Making the traps in organic functional layer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not easily occupied by carriers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to utilize the magnetic effect of TCI.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74242) 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XDJK2015C149)资助
【分类号】:TN3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德生;半导体微结构物理效应及其应用讲座 第三讲 半导体的激子效应及其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J];物理;2005年07期
2 吴洪;;量子环上的负电荷激子[J];物理学报;2009年12期
3 ;美首次在室温下演示电磁激子发出激光现象[J];光机电信息;2010年07期
4 梁希侠,顾世洧;极性晶体中激子的性质[J];半导体学报;1981年01期
5 庞乾骏;极性晶体中的激子在磁场中的性质[J];半导体学报;1983年03期
6 李长英,张长信,李佳,王新峰;激子开关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2期
7 吴江滨;;激子集成电路[J];物理通报;2008年07期
8 闫占彪;郭震宁;;纳米结构中激子研究进展[J];半导体技术;2005年12期
9 谭天亚;陈俊杰;江雪;;纳米微晶结构氧化锌中激子发光的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09期
10 杨雄;向少华;宋克慧;;在耦合的激子——光子系统中相干激子态的线性熵演化(英文)[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叔ii;;非常色散相互作用维持的激子物质[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曹昌祺;;激子—激子相互作用与量子阱中激子的共振荧光[A];第九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摘要集(Ⅱ)[C];2000年
3 徐士杰;;氧化锌中激子的超快形成过程以及多体Fano共振的时间过程研究[A];2013年(第五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于暹;郑纪文;刘国兴;陈克良;;激发核趋向平衡态的过程[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5 梅增霞;张希清;衣立新;赵谡玲;王晶;李庆福;韩建民;;ZnO薄膜的制备和激子特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6 杨少鹏;张雪峰;杨雅茹;赵谡玲;徐征;宋丹丹;李艳蕊;李庆;庞学霞;;铱配合物掺杂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吴建军;张晓华;王煜;王英特;晋卫军;;卟啉聚集体激发谱中B带与Q带激子耦合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熊祖洪;雷衍连;陈平;刘荣;张勇;;不同染料掺杂体系中的三重态激子湮灭过程[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9 潘玉钰;李维军;杨兵;马於光;;有机电致发光中高激子利用率“HOT”通道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10 惠萍;;利用B-splines特性计算PbS量子点中的激子基态能量[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冯卫东;美研制出首个以激子为基础的电路[N];科技日报;2008年
2 刘霞;美首次观察到激子内自发相干的细节[N];科技日报;2012年
3 刘霞;美首次在室温下演示电磁激子发出激光现象[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盼;同质异相的纳米硫化镉的激子复合动力学和自旋极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周宁;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与激子的耦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刘佰全;基于电荷和激子分布调控研究高性能有机白光二极管[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周叶春;有机发光器件性能优化及激子扩散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郭子政;Ⅱ-Ⅵ族半导体异质结构中的激子及其压力效应[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吴勇;利用原位光致发光测量研究有机半导体中的激子过程[D];复旦大学;2007年
7 潘玉钰;热激子反系间窜越实现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原理[D];吉林大学;2015年
8 师全民;聚合物半导体中激子离化及电荷输运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邹炳锁;纳米微粒的生成、结构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光学性质[D];南开大学;1993年
10 赵国军;半导体量子阱中的杂质态和激子的压力效应[D];内蒙古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聪;光激发下共轭聚合物中激子形成与载流子输运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段绪东;激子极化激元的布洛赫振荡[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黄向南;半导体量子点中多激子的新奇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陈中海;红荧烯分子间激子裂变的动力学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袁德;激子型和电荷转移型有机发光器件中的自旋混合过程[D];西南大学;2016年
6 李婧;红荧烯掺杂薄膜中激子裂变过程的磁场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刘俊琳;形变对准一维碳纳米材料中激子效应的影响[D];信阳师范学院;2016年
8 张冰;电子关联对聚合物中激子和双激子极化性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智斌;反向偏压下有机阱结构器件的激子离化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郭丽媛;间接激子在抬高量子阱中光致发光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83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28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