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稳定光生毫米波及其远距离分配技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015;TN820.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五届全球毫米波会[J];微波学报;2011年06期
2 李秋花;;2012年国际毫米波技术标准论坛在京举办[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年10期
3 彭宗楼;张香成;;毫米波技术发展简史[J];无线电工程;1980年04期
4 宋洪法;“805”毫米波技术座谈会于在石家庄召开[J];低温与超导;1981年01期
5 林为干 ,时振栋 ,薛良金;毫米波技术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6 赵澄谋;;毫米波技术及其在空间的应用[J];航天电子对抗;1986年04期
7 张伦;;毫米波技术发展评述[J];真空电子技术;1989年01期
8 张伦;;毫米波技术发展评述(续)[J];真空电子技术;1989年02期
9 樊德森;张俊杰;;耿氏器件脉冲毫米波技术初探[J];电波科学学报;1991年Z1期
10 赵玉洁;我国应重视毫米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敦复;刘发林;;毫米波技术的挑战与我们的机会[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2 冯忠华;;毫米波技术的最近军事应用[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赵希尧;;毫米波网络参量测量[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4 ;南京理工大学毫米波、光波近感技术研究所简介[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5 ;南京理工大学毫米波、光波近感技术研究所简介[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6 黄廷荣;韩非;;宽带固态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7 郭锐;殷兴辉;;毫米波技术在防汛应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分析[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陈晖;朱君范;黄香馥;;面向PCN的微波/毫米波技术[A];1993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3年
9 朱勇;;毫米波封装技术初探[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胡迎新;毫米波疗法 让你更健康[N];健康时报;2007年
2 周虹;事业无穷年 丹心荐轩辕[N];光明日报;2002年
3 郭衍莹;S-400怎么样,专家有话说[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摆脱线缆的束缚[N];电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向玉;光纤无线融合几个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孙东宁;高稳定光生毫米波及其远距离分配技术[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修明磊;毫米波Radio-over-Fiber传输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4 高嵩;ROF系统中毫米波生成与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刘洁;毫米波Radio-over-Fiber光无线接入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超;毫米波集成接收前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洪;毫米波主动成像在人体隐匿违禁物品检查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俊鹏;33~37GHz宽带收发模块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曹东亚;基于前向调制的毫米波生成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张厉;毫米波光纤无线传输的关键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贾照娜;基于锯齿波扫频的毫米波光学生成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赵强;光生毫米波与矢量信号光调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郑直;基于光载毫米波的WiMAX技术的系统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刘海燕;Radio-over-Fiber系统中多频率光载毫米波的产生与接收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冷宗敏;基于外光注入VCSELs单周期振荡的毫米波产生及其在ROF系统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王方艳;光载射频通信系统中光生毫米波矢量信号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28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328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