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道中消逝场激励的荧光光源研究
【图文】:
度在θc1至θc2-θc1范围内的光线进入染料包层溶液后不能继续在光纤界面以全反射方式传播而折射到包层溶液中。设光纤半径为r,则L0=2rtanθc2,以n2=1.432计算,得L0≈1.0mm。因此,为了减弱折射光对实验的影响,在激励光进入微流道前,在光路中加入毛细管C(直径D=300μm),并在C内注入和微流道中相同浓度和折射率的包层染料溶液,滤去在微流道中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激励光。为方便实验,取毛细管的长度为2cm。图2实验装置图Fig.2Illustrationoftheexperimentalsetup3.2实验3.2.1荧光沿光纤轴向的分布图3是在激励功率为20mW,染料浓度N=0.01mmol/L和溶液折射率n2=1.361时Rhodamine6G的荧光强度分布。图3(a)是荧光沿光纤轴向辐射的实物图,图3(b)、(c)分别是荧光沿光纤轴向不同位置处的荧光光谱和荧光辐射强度的分布。由图3可知,采用沿光纤轴向激励光的消逝场激励染料分子的方式,可以获得沿光纤轴向较长范围的荧光辐射;由于激励光的消逝场在光纤周围是均匀分布的,所以荧光辐射在光纤周围也是均匀分布的;通过选择适当的包层溶液折射率以及染料浓度可以获得沿光纤轴向接近均匀的荧光辐射。下面主要讨论在Z=0mm处PDMS芯片微流通道内包层染料浓度及溶液折射率对荧光辐射强度的影响。图3(a)荧光沿光纤轴向辐射实物图;(b)荧光沿光纤轴向的光谱;(c)荧光沿光纤轴向的强度分布Fig.3(a)Pictureofthefluor
L0=2rtanθc2,以n2=1.432计算,得L0≈1.0mm。因此,为了减弱折射光对实验的影响,在激励光进入微流道前,在光路中加入毛细管C(直径D=300μm),并在C内注入和微流道中相同浓度和折射率的包层染料溶液,滤去在微流道中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激励光。为方便实验,取毛细管的长度为2cm。图2实验装置图Fig.2Illustrationoftheexperimentalsetup3.2实验3.2.1荧光沿光纤轴向的分布图3是在激励功率为20mW,染料浓度N=0.01mmol/L和溶液折射率n2=1.361时Rhodamine6G的荧光强度分布。图3(a)是荧光沿光纤轴向辐射的实物图,图3(b)、(c)分别是荧光沿光纤轴向不同位置处的荧光光谱和荧光辐射强度的分布。由图3可知,,采用沿光纤轴向激励光的消逝场激励染料分子的方式,可以获得沿光纤轴向较长范围的荧光辐射;由于激励光的消逝场在光纤周围是均匀分布的,所以荧光辐射在光纤周围也是均匀分布的;通过选择适当的包层溶液折射率以及染料浓度可以获得沿光纤轴向接近均匀的荧光辐射。下面主要讨论在Z=0mm处PDMS芯片微流通道内包层染料浓度及溶液折射率对荧光辐射强度的影响。图3(a)荧光沿光纤轴向辐射实物图;(b)荧光沿光纤轴向的光谱;(c)荧光沿光纤轴向的强度分布Fig.3(a)Pictureofthefluorescenceemissionalongthefiberaxis;(b)fluorescencespectraatdifferentpositio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物理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404282,61465014,61465015) 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项目 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分类号】:TN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大勇;刘莹;;电渗驱动微流道内流场的数值模拟[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1期
2 周林峰;曾静;彭艳;刘梅;;矩形微流道内三维水力聚焦效应理论计算[J];微电子学;2013年05期
3 江树镇;郭钟宁;郑文书;黄红光;;生物芯片微流道的微细加工工艺[J];电加工与模具;2014年03期
4 李有成;李海燕;王颖麟;;LTCC腔体及微流道制作技术[J];电子工艺技术;2014年01期
5 张善亮;Nithin Narayananb;徐波;;微流道交流电水力泵的数值模拟及优化[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6 相恒富;;CO_2激光直写PMMA微流道凸起仿真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年06期
7 李晓宇;陈继民;刘富荣;李晓刚;张强;;CO_2激光刻蚀PMMA制备微流道的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4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苏博;吴有智;孟军虎;;Al_2O_3微流道的微注浆成形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杨健;郑耀;李维仲;吴庆标;;微流道中生化分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德坤;微流道内表面效应对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道军;IGBT模块集成微流道散热的仿真及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毕波;基于LTCC的微流道结构设计和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秦杰;仿生微流道散热器结构优化及流动散热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刘静;低雷诺数下微流混合效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凯辉;微流道内压力驱动流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立芳;梯形微流道中电渗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魏子渊;基于熔融沉积牺牲层工艺的微流道制造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沈亚强;高聚物熔体在微流道内流变行为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苏博;陶瓷微器件的软刻蚀成形[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10 蒋东霖;重力场流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45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54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