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二硫化锡的微米光纤环的光控光特性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17:58
【摘要】:微米光纤环是微米量级尺寸的光纤制备的环形谐振器,其形式有MLR(micro-loop resonator)、MCR(micro-coil resonator)和MKR(micro-knot resonator)。由于其具有尺寸小、制作简单、低成本以及优异的谐振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光纤光学器件。其中以MKR结型谐振器性能最为稳定。微米光纤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为其较大的倏逝波场。这些倏逝波常结合一些性质可被光、温度、电流以及湿度等物质调制来开发不同功能的光纤器件。其中,属于金属二维硫族化合物的SnS_2有着类石墨烯的二维结构。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因此在各类光电探测器、生物传感器、激光器等光电子器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MKR的强倏逝波和SnS_2光吸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光控光纤器件,并就该光纤器件进行了光控特性研究,同时还对其响应时间进行了测试。实验中,首先用火焰加热单模光纤拉锥至几个毫米来进行微米光纤的制备。接着,将拉锥后微米直径大小(光纤直径d~7μm)的光纤打结成几百个微米直径的微米光纤环。对MKR(微环直径D~480μm)表征实验的第一步为共振稳定性的测量。为此,分别将其加载在普通玻片(折射率为1.45)上以及氟化镁片(MgF_2折射率为1.37)上进行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氟化镁(MgF_2)片上的MKR稳定性好、谐振好、消光比大、损耗小。在MKR的光控实验,首先采用位移平台将制备好的MKR进行固定。其次利用引流的方法或逐滴扩散SnS_2对MKR远离结区部分区域进行沉积。对于MKR上沉积SnS_2的光控实验方法为采用不同功率的405nm紫光外泵浦的方式照射沉积了SnS_2的环区位置来改变微环输出光功率。当紫光功率(0,5.1,10,15.3,20.2mW)增大时,谐振峰的相对传输功率损耗减小,消光比减小,其中最大变化可达~4.5dB。在1544.787nm波长处灵敏度最大约为~0.22341dB/mW,在1569.592nm波长处线性相关最大,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2。由于MKR结构的多谐振峰特性,该实验还同时研究了不同谐振峰性质(如Q值、消光比等)对输出光功率变化率大小的关系。实验表明谐振Q值、消光比越大,相对传输出光功率变化越大。另外,我们还对器件在405nm紫光不同光功率下的时间响应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405nm紫光光功率越大,相对响强度越大,但其响应时间并不受泵浦光功率影响,器件的响应时间最快可达到~3.2ms。本研究工作创新之处:1、对沉积了SnS_2的光纤微环,采用紫光外泵浦的方式获得光控特性以及快速响应时间(~3.2ms)的光纤器件。2、用引流的方法得到高品质因数Q和高消光比ER的沉积SnS_2的微米光纤环。在同一实验条件中,研究和分析了不同谐振特性(Q值以及消光比等)与光控功率变化的关系。
【图文】:

装置图,主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装置图,光纤环


图 1-3 主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装置图[27] 所示为 2006 年来自浙江大学的童利民研究小组在折射率~1.37 的水)微纳光纤环和在折射率为~1.32 的 MgF2片上的微纳光纤环所测得纳光纤环在不同环境下的传输谱来看,相对于在空气中的微纳光纤环在氟化镁片上都引起了波长的漂移,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消光比变大,液内的微纳光纤环和氟化镁片上的光纤环带来 MKR 的有效折射率的纤环处的光场,使得波长漂移,其次水溶液和氟化镁片上的微纳光纤中高,导致了消光比变大。

装置图,微环,光纤环,透射光谱


图 1-3 主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装置图[27]如图 1-4 所示为 2006 年来自浙江大学的童利民研究小组在折射率~1.37 的水溶液内的结型(MKR)微纳光纤环和在折射率为~1.32 的 MgF2片上的微纳光纤环所测得的透射谱线[12]。从微纳光纤环在不同环境下的传输谱来看,相对于在空气中的微纳光纤环,无论是水溶液还是在氟化镁片上都引起了波长的漂移,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消光比变大,可以得出结论,水溶液内的微纳光纤环和氟化镁片上的光纤环带来 MKR 的有效折射率的改变,,进而影响了光纤环处的光场,使得波长漂移,其次水溶液和氟化镁片上的微纳光纤环耦合效率比在空气中高,导致了消光比变大。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爽;林建文;雷斌;庄其仁;;频率编码光纤环传感器设计与性能分析[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9年02期

2 李艳;徐宏杰;张春熹;;光纤陀螺光纤环的热致非互异性研究[J];光学技术;2006年05期

3 韩宝栋;;基于热-应力耦合场的光纤环胶黏剂特征参数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24期

4 王树宇;庞璐;刘军号;宁鼎;;光纤环圈内部偏振耦合试验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4年02期

5 吕辰刚;张瑞峰;武星;葛春风;;光纤环的热致非互易性噪声理论与实验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6期

6 毛彩虹,胡慧珠,刘承,杨国光;交叉子光纤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03年05期

7 马行星;李果华;虞杰;邹欢欢;姚晓天;;多种温度激励下高精度光纤环瞬态特性研究[J];光通信研究;2018年05期

8 崔光磊;;基于光纤环衰荡技术的多参量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孟爽;林建文;雷斌;庄其仁;;一种强度调制型频率编码光纤环传感器阵列[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6期

10 杨亚培,刘永智,袁纵横;光纤环相干性分析[J];光子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宁波;杨磊;李小英;;基于自发参量光纤环的被动光子对开关[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2 高业胜;郑光金;赵耀;;布里渊散射应力分析仪在光纤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陈明飞;杨远洪;杨巍;杨明伟;;基于萨格奈克干涉环的光脉冲产生方法[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黄星;万欢;崔丽云;陶杜;皮亚斌;余晓梦;;光纤陀螺环纤胶匹配性探讨[A];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六次理事会暨技术交流会会议文集[C];2016年

5 韩正英;高业胜;赵耀;;基于BOTDA的光纤环应变标定实验及其应力分布测试[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巨浩;朱晓宁;郑磊;史超;丁伟;朱立新;陈章渊;;采用光纤环消偏器的宽带拉曼放大器实验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7 吴国锋;;光纤技术的特种应用[A];'99十一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宋章启;谢元平;姚琼;胡永明;;开环光纤陀螺研究与应用进展[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许文渊;张春熹;李立京;张f^;祝露峰;;多圈光纤环的弹光效应及误差[A];2009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涛;廖丰卓;;光电振荡器的原理及其实验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范典;基于光纤环衰荡方法的分布式气体监测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郭晨霞;光纤环绕制长度实时测量技术[D];中北大学;2014年

3 王金芳;镶嵌式光纤环中的快慢光及其提高干涉仪灵敏度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立辉;消偏型光纤陀螺仪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吴宇;微纳光纤环MOEMS加速度传感器理论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凌卫伟;光纤陀螺温度效应机理分析及补偿措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7 张羽;微纳光纤器件及其在全光信号处理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马成举;微光纤环谐振器慢光效应研究及其角速度传感应用探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敏;基于二硫化锡的微米光纤环的光控光特性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2 郭明明;光纤环绕制电机控制策略研究[D];中北大学;2017年

3 李永范;光纤陀螺热致非互易性分析及光纤环温度分布传感[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4 杜石鹏;基于有限元思想的光纤陀螺温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5 张帆;光纤环谐振器的慢光产生方法及传感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6 金绍深;基于微纳光纤环与侧边抛磨光纤耦合的上下载滤波器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7 孟娟;光纤陀螺振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孙小芳;频率编码光纤环传感器发射与接收电路设计[D];华侨大学;2016年

9 杨冰;基于石墨烯的微纳光纤环光控实验探索[D];暨南大学;2015年

10 刘思科;光纤陀螺建模及误差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0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680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f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