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微米级非晶合金模具镶件制备微流控芯片及其脱模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17:10
【摘要】:非晶合金,又名金属玻璃,相较于普通合金材料,不仅具有更优异的物理和机械性能,还能够在其过冷液相区精确成型微米级结构,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机电系统(MEMS)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精密微模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能够可靠且大批量地制备具有微-纳结构的微组件,因此以非晶合金作为制备微模具的新材料成为一种解决方案。本文致力于解决非晶合金作为微模具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深入研究了非晶合金在注射成型中作为模具镶件的可行性,以及热压成型中其脱模特性的研究。具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铜模吸铸法制备出Vit-1(Zr_(41.2)Ti1_(3.8)Cu_(12.5)Ni_(10)Be_(22.5))块体非晶合金(BMG),经过切割、连续抛光和热压成型等工艺制备得到非晶合金微模具镶件。然后将其装配于微注塑模具动模板上,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注射成型得到聚合物基微流控芯片。一系列的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注射成型得到的微流控芯片较好地复制了微模具镶件上的微结构特征,且微流控芯片的密封性和功能性测试均表现良好,非晶合金相较于传统的电铸镍材料具有更高的硬度。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非晶合金作为微模具镶件是可行的,且相较与目前常用的模具镶件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注射成型和热压成型工艺是大批量制备聚合物基微器件的两种方法,两者对模具的性能有着相似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冷却脱模过程中,聚合物制品上的微结构有一定的损坏概率,会发生变形、撕裂甚至破坏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进行了基于非晶合金微模具的脱模性能研究。研究了PMMA与非晶合金微模具之间的表面黏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黏附力在温度为100℃时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当温度低于60℃时,黏附性几近消失。接着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脱模过程中的各个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脱模温度为60℃,热压压力为400N,分离速度为1mm/min,脱模方式为掀开式的工艺条件下,测得的脱模功最小,也即表明聚合物制品的表面微结构在该条件下破坏的概率最小。在脱模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其内在机理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摩擦、黏附和形变作用的理论模型。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聚合物制品微结构侧在不同温度下的受力情况,温度越低也即温差越大,微结构的侧壁受力越大。微结构所在位置距对称中心越远,其受到的侧壁力越大。脱模功在脱模温度为60℃时数值最小,其中在脱模温度低于60℃时,脱模功随着脱模温度的降低而近似线性增加;而在高于60℃时,随着脱模温度的上升表现出先上升后缓降的趋势,与试验结果吻合得很好。基于Abaqus软件对脱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Python语言对后处理结果进行提取并得到可视化图表,研究工艺变量和结构变量在不同时间点下对脱模性能的影响方式,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探究最佳的脱模条件。结果表明,脱模温度和脱模角对脱模性能影响最大,较高的脱模温度即60-70℃、0°的脱模角、较低的微结构密度以及合适的结构深宽比最有利于完成成功的脱模。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492
【图文】:

微流控芯片,来源,图片,小型机械


1 绪论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年来,随着生物科学、生命科学、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需要越小型机械[1]。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迅速发展,这些微型和小型机械不仅在尺寸精度上要求严格,要精度,更重要的是要求组成的零件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耐磨性微流控芯片是微器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将化学、医学、反应、分离、检测等的功能,如图 1.1 所示,而这一系列的操在一块微米级的芯片上,并能够自动完成整个分析过程[2]。

热压成型,压力,周期,热塑性材料


1 绪论典型的热压成型过程及压力与时间分布如图 1.3 和图 1.4 所示。热压法多的优点,比如:高通量、与大多数热塑性材料良好的兼容性、较低的启等。由于热压成型生产过程中聚合物材料的流动速度很低,且加工压力小时间长,因此材料的内应力比较低,适合用于制作高深宽比的光学器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物理所等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发现高温非晶合金[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9年05期

2 陈元广;李宇鸿;吕昊岩;杨其奥;朱恒;;3D打印非晶合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9年10期

3 本刊讯;;中国金属学会非晶合金分会2017年年会在京胜利召开[J];金属功能材料;2017年06期

4 张茂;邓磊;金俊松;龚攀;王新云;;非晶合金热塑性成形过程中的氧化[J];自然杂志;2018年03期

5 李秀臣;金顺发;范朝晖;吕忆城;;非晶合金导电性能的测量装置与测试[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89年02期

6 孙英博;孙宇;马越;王芳;程翔;伊恩多;;微弧氧化后锆铜铝银非晶合金的细胞相容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年26期

7 王宗波;;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安装技术[J];通讯世界;2016年09期

8 张佳佳;刘文胜;马运柱;叶晓珊;吴亚瑜;黄伯云;;Ni_(68.6)W_(17.9)B_(13.5)非晶合金的制备及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5年05期

9 唐翠勇;戴文攀;汪明文;康剑鸣;张翔;;大尺寸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10 ;物理所研究出解决非晶合金材料老化难题的新方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泽;;非晶合金的人工微结构-工艺-性能关系[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2 汪卫华;;低维非晶合金材料[A];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C];2017年

3 姚可夫;陈双琴;施凌翔;贾蓟丽;邵洋;;非晶合金的功能性能及应用前景[A];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C];2017年

4 柳林;;非晶合金的3D打印:机遇与挑战[A];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C];2017年

5 张哲峰;;从非晶合金断裂到工程材料性能定量联通[A];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C];2017年

6 李瑛;宋光铃;曹楚南;林海潮;;有机胺在不同晶化程度的非晶合金上的缓蚀行为 Ⅱ.有机胺在不同晶化程度的非晶合金表面的吸附行为[A];第八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7 汪卫华;;非晶合金中流动单元及局域流变演化规律[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8 魏炳忱;徐光跃;魏延鹏;;非晶合金在激光冲击下的结构性能演化[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肖勋;张春华;;硅钢与非晶合金使用情况的比较以及材料的改善建议[A];2010第11届中国电工钢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艳;蒋敏强;魏宇杰;戴兰宏;;基于原子结构及相互作用势的非晶合金断裂准则[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赵萍;今年我国非晶合金粉末需求将超1500吨[N];中国冶金报;2019年

2 谈蕊;国内高级别非晶合金油变基地南京竣工[N];中国电力报;2010年

3 谢斌 王琳;非晶合金产品前景看好[N];中国电力报;2007年

4 谢斌 王琳;顺特电气:推广非晶合金产品[N];中国电力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倪e

本文编号:2721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21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