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掺杂器件中新奇的磁响应及物理微观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383.1
【图文】:
1.1 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又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指以有机材料做发光层,在电场作用下实现电致发光的器件。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963 年,M. Pope 等人和 R. E. Visco 等人将大于 400V 的直流高压加到微米级厚度(10-20 μm)的蒽单晶片两侧,观测到了微弱的蓝色电致发光。[1]由于早期的 OLED 存在单晶材料生长困难、器件寿命较短且具有极高的开启电压等问题,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2,3]1987 年,邓青云博士(C. W.Tang)发明了包含空穴和电子传输层的有机双层薄膜 OLED,解决了阴阳两极与有机材料功函数的匹配问题,防止了电极对发光的淬灭,提高了载流子复合的效率,降低了开启电压,标志着有机发光二级管进入大规模地研发和实用阶段,使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4]现阶段,众多公司也将大量人力和资金投入到该领域开发研究,主要有日本 Sony、韩国 Samsung、LG、美国 IBM 以及国内的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公司。
图 1.2 OLED 工作过程示意图OLED 的发光过程如图 1.2 所示,[6](1)空穴(hole)和电子(electron)会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注入,其中空穴注入到空穴传输层最高占据能级(Highest OccupiedMolecular Orbital , HOMO) ,电子注入到电子传输层最低空置能级 (Lowest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 (2)给器件施加偏压,各有机功能层分子的HOMO 和 LUMO 均将发生能带倾斜,在电场作用下正负载流子分别经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相向输运;(3) 电子空穴到达发光层,经复合形成位于不同分子上的单、三重态的电子-空穴对(又称极化子对),电子空穴进一步靠近形成位于同一分子上的单、三重态激子;(4)荧光材料的单重态激子退激辐射发出荧光,磷光材料的三重态激子退激辐射发出磷光。虽然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 OLED 发光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 OLED 仍存在如稳定性差、寿命较短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OLED的器件性能,需要借助一定的研究手段对发光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开发新的有机发光材料和发光器件结构等。器件中电子空穴复合成激发态发光,激发态根据电子和空穴距离的大小可分为极化子和激子,电子和空穴的自旋量子数均为 1/2,因此双电荷系统总自旋量子
载流子在有机材料中输运的过程会受到周围氢原子核自旋形成的超精细场(BHF)的作用,引起载流子自旋的翻转,这个过程就是超精细相互作用。由于在大多数荧光材料中,三重态激子的生成速率 kt大于单重态激子的生成速率 ks,因此多数有机分子的极化子对间发生的是 ISC 过程。单重态激子与三重态激子间能级差较大,较难发生 ISC 或 RISC 过程,但最近发现在一些特殊材料(热辅助延迟荧光材料)中,其能级差相对较小,可以实现 RISC 过程。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对线型如图 1.3(c)中所示的磁响应曲线进行了解释。从自旋角度来看,对单个载流子而言,当无外加磁场作用时,超精细场的取向不定,载流子自旋取向也是随机的。当施加大于超精细场的外加磁场时,总磁场取向趋向外磁场,载流子的自旋受总磁场限制,翻转几率减小,也就是说 ISC 和 RISC过程会随着外加磁场增大而减弱。而对于极化子和激子这种双电荷系统,当无外加磁场作用时,电子、空穴自旋均受到超精细场的影响,但两者受到的影响略有不同,其中受超精细场影响较大的一方更容易自旋翻转,实现 ISC 或 RISC 过程。而当施加外加磁场之后,二者的进动频率趋于一致,自旋翻转几率降低,即外加磁场对ISC 和 RISC 过程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达;张智强;吴震轩;张川;张宏梅;;光谱稳定的互补色双发光层高效混合白光OLED(英文)[J];发光学报;2017年02期
2 韩强;常喜;姜文龙;;双发光层磷光OLED发光特性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Z1期
3 王立忠;孟昭晖;丛林;韩强;王广德;胡乃香;;发光层厚度比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李红燕;张玉祥;张宏科;王水俊;;采用双发光层制作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工艺研究[J];液晶与显示;2007年01期
5 张正法;唐振方;叶长江;;发光层厚度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01期
6 刘卫民;;在玻璃平面低压汞蒸汽放电灯中形成发光层的方法[J];发光快报;1988年Z1期
7 师庆华;;采用CaS_1-xSex:Eu发光层红色EL器件的特性[J];发光快报;1989年04期
8 张卫江;;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稳定性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7年06期
9 黄晋;张方辉;张微;;绿红双发光层有机电致磷光器件的载流子调控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4年01期
10 王洪梅;王双;肖心明;王宇;孙东殊;杨姗姗;姜文龙;汪津;;高效率双发光层结构白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半导体光电;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帅;张方辉;;高效率双发光层蓝光OLED[A];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2016年
2 贾勇;邓振波;陈征;;发光层中薄层的插入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郭闰达;王鹏;;一种改善红光顶发射OLED色纯度的方法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叶俊;郑才俊;张晓宏;;高效荧光/磷光杂化白光OLED材料与器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马东阁;;高效率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杨杰;余韵;李振;;分子结构扭曲与改变连接方式:哪一个更有利于构筑蓝光AIE分子[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一分会:π-共轭材料[C];2016年
7 瞿述;李宏建;许雪梅;黄生祥;夏辉;彭景翠;;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及发光效率问题[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朱德喜;叶辉;高军;刘旭;;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中阴极绝缘层的影响及计算模型[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黄玲;王科志;黄春辉;李富友;黄岩谊;;一种新的稀土铕配合物作为发光层的红色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马东阁;;照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A];上海市照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上海市照明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编;住友化学新材料促使OLED生产成本减半[N];中国电子报;2017年
2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 赵锴;结合发明构思准确理解技术特征的含义[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6年
3 许伟邋王坚;OLED:显示性能优异 研发尚待深入[N];中国电子报;2007年
4 ;NEW技术新干线[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5 罗清岳;无机EL发展及技术状况(上)[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6 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王敏;OLED市场:技术成熟 仍需观望[N];中国电子报;2010年
7 王迅;长春应化所制备出高效稳定的全荧光型白光OLED[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8 记者 路平;广东六位青少年创新精英获此殊荣[N];广东科技报;2016年
9 北方交通大学 滕 枫 徐 征 赵谡玲;TFEL:强力挑战LCD[N];计算机世界;2002年
10 记者 李双艺 通讯员 于洋;长春应化所取得新成果[N];吉林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颖芳;蓝色和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杨惠山;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姜薇薇;器件的材料和结构对其蓝色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陈平;基于蓝色荧光和黄色磷光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苗艳勤;高色稳定性荧光/磷光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6 荆一铭;几种铱配合物的合成和光电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7 于建宁;基于荧光与磷光复合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8 赵娟;高性能白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吴清洋;互补色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色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刘佰全;基于电荷和激子分布调控研究高性能有机白光二极管[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沁雪;基于超薄发光层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邵明莹;基于双发光层的高效白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D];吉林大学;2019年
3 李啊苏;基于深蓝光发光层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提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4 彭晓媚;无电极修饰层的高效三层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工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胡叶倩;有机掺杂器件中新奇的磁响应及物理微观过程[D];西南大学;2019年
6 赵慧;全无机PeLED中CsPbBr_3发光层及电子传输层的调控与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7 杨帅;基于超薄发光层的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8 石五行;F8BT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光电性能优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年
9 李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谱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10 崔英杰;新型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3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03649.html